•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藏糧于技,守護百姓的“米袋子”

2022-10-18 09:29: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整體水準從世界第二方陣邁入第一方陣。這十年,糧食産能穩定提升,農産品品種更加豐富,農村電商快速發展,建成一批高標準農田,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業科技已成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供給、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強勁引擎、根本動力和戰略支撐。

  “瞧!這就是‘無人種植’‘智慧農業’。”在位於北京市大興區長子營鎮的一座現代化水培植物工廠中,年輕一代“新農人”正將農業智慧化的暢想變成現實:他們所採用的農業智慧種植應用系統,只需極少人力就能生産出數倍於以往的新鮮蔬菜。這種系統不僅能自動識別蔬菜重量,自動判斷蔬菜生長狀態,還能自動提醒采收,自動檢測害蟲種類及數量,甚至能自動輸出植物保護方案。

  在這裡,你能看到鬱鬱蔥蔥的芝麻菜、雞毛菜和奶油生菜等平鋪生長在數塊種植板上,種植板下流動的是精準配置的營養液,可以提供蔬菜生長所需的所有營養。一輛自動導向小車在苗床間“巡邏”,通過雙臂上的攝像頭拍攝蔬菜照片,記錄生長狀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整體水準從世界第二方陣邁入第一方陣。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自主選育品種佔95%,糧食單産提高對總産增加的貢獻率超過66%,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超過72%,農業科技已成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供給、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強勁引擎、根本動力和戰略支撐。

  綠色農産品被擺上餐桌

  金色麥浪美如畫,機聲隆隆收割忙。莊稼豐收在望,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房寨鎮房寨北村村民王章利喜上眉梢:“今年村裏的小麥普遍稈壯穗大,畝産1300—1500斤沒問題。相比2012年,十年間小麥畝産量增加了200多斤。”

  高産試驗田的成果更是喜人。今年6月9日,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金灘鎮石家寨村對種植節水高産小麥新品種“馬蘭1號”的兩塊小麥高産田進行實打實收,畝産達到1722斤,比去年小麥最高畝産量高出120斤。

  “這十年,我國糧食産能穩定提升,産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十年再上一個千億斤新臺階,2021年産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3657億斤。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83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在今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鄧小剛表示。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我們緊緊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夯實糧食生産物質基礎。十年來,將10.58億畝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劃定落實到省、到縣、到地塊,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培育推廣了一批高産優質、多抗廣適的突破性新品種,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加快建設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和216個制種大縣、區域性良繁基地,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了95%,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鄧小剛説。

  在山東莘縣河店鎮,大棚番茄正是豐收時節,村民們興奮地採摘著成熟的果實。交易市場上,入目儘是紅彤彤的一片。

  河店鎮是長江以北最大的番茄生産基地和交易市場,全鎮番茄年産量4億斤,交易量在5億斤以上。

  河店鎮楊爐村是當地種植番茄的代表村之一。該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起高標準育苗溫室,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2.5萬元以上。

  “十年間,莘縣瓜菜播種面積由92萬畝增加到102萬畝;日光溫室由26萬座增加到30萬座;面積200畝以上、成方連片的生産基地由260處增加到326處;食用菌栽培面積穩定在650萬平方米以上,年産量由440萬噸增加到520萬噸。莘縣瓜菜菌種植面積和總産量一直穩居全國縣域第一。”莘縣縣委副書記、縣長張雲生説。

  “這十年,我國農産品品種更加豐富多樣,棉、油、糖、膠産業穩定發展,肉蛋奶、水産品、果菜茶等供給充裕。農産品品質持續優化升級,品質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越來越多的綠色優質農産品被擺上百姓餐桌。”鄧小剛説。

  “土産品”搭上“新平臺”快車

  短視頻、直播是近幾年突然火起來的“新鮮玩意兒”。如今,短視頻、直播也在展現著廣袤鄉村大地上的好物、好景、好人。眼下,在大江南北,主播們正在以豐收為契機,講述著鄉村振興的故事。

  潮起潮落,又是趕海人收穫滿滿的一天。在短視頻裏跟視頻主播一起趕海,是很多網友最喜歡做的事。

  今年秋分日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跟隨快手主播“村裏的初七”,廣大網友感受到趕海和豐收的快樂,在初七的鏡頭中品味鄉村振興的故事。

  “村裏的初七”名叫黃東葉,是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的一名“80後”漁民。目前他在快手平臺上的粉絲已達到507萬。

  2018年,在外打工的他接觸到快手平臺,於是也學著錄製短視頻記錄生活。

  短視頻的一個個作品展示了初七這些年的成長。

  “經過奮鬥和努力,我們家擺脫了貧困,這些年也在想辦法帶村民們致富。”初七説,他直播帶貨既賣自己家的産品,也幫村民們賣貨,助他們增收。

  同樣的情景,出現在全國各鄉村的田間地頭。“家人們!這個是荊芥菜,可以涼拌生吃,在直播間下單,上午下單,下午發貨。”在山東莘縣東魯街道盆栽蔬菜基地大棚裏,一盆盆青翠鮮嫩的盆栽蔬菜整齊排列,長勢喜人。工作人員正在通過直播平臺進行線上銷售,與此同時,盆栽蔬菜正在打包成箱,發往全國各地。

  作為中國蔬菜第一縣,山東莘縣不斷創新蔬菜栽培模式,盆栽蔬菜作為一種新型的蔬菜種植方式,日漸走俏市場。“我們這裡的蔬菜品種有30多種,全部是無公害蔬菜。”基地負責人李尤傑説。

  “土産品”搭上“新平臺”的快車,往日“出村難”的鄉村農産品,正加速走向全國。

  鄉村産業插上電商“翅膀”

  在陜西洛川,蘋果是當地人民的“致富果”。全縣64萬畝耕地中,栽植蘋果的達53萬畝,每人平均3.3畝,居全國之首。

  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不少人把洛川蘋果放在網上銷售。作為一名“85後”,“王掌櫃蘋果”負責人王超就是這樣一位搭上電商快車的年輕人。“電商平臺為洛川蘋果産業帶來了巨變。”王超説。

  2014年之前,與全國多數初級農産品一樣,洛川蘋果由果農在田間地頭將成品果賣給分銷商,再通過分銷商銷往全國,分銷環節複雜、流程過長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果農。

  2013年,洛川縣政府把“洛川蘋果”作為主打品牌,全力發展當地電商産業,拉動産業轉型升級。數據顯示,2014年洛川蘋果在網上銷售額為400萬元,2021年洛川蘋果的線上銷售額已達12.5億元,品牌價值達到687億元,穩居全國水果之首。

  “在今年拼多多農貨節,我們店裏蘋果的銷量從日均3000單增長到上萬單,我們王掌櫃品牌一下子火了起來。”王超興奮地説。

  十年間,洛川蘋果借助電商平臺乘勢而上,全面發力標準化生産、冷藏冷鏈、分級分選、品種改良、精深加工、品牌行銷等,打了一場漂亮的全鏈路數字化“翻身仗”。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工作,出臺了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跨境電商等系列文件,同時多次在相關文件中把農村電商作為重要內容進行部署。

  2014年以來,多部門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累計支援1489個縣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建設縣級物流配送中心1212個。

  “十年來,農村電商迅猛發展,離不開農村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的持續推進。”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介紹,截至今年6月,我國已實現“縣縣通5G、村村通寬頻”,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8.8%。

  近十年成為中國農村電商發展最快的階段,市場主體活躍,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農民運用網際網路宣傳家鄉、宣傳特産,打贏脫貧戰,共奔致富路。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農産品網路零售額為4221億元,農村網路零售額為20500億元,同比增長14.23%,連續6年穩步增長。本報記者 馬愛平(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