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跨越發展 教育“一塊屏”背後的公平和品質
“我向各位通報一些數據,截至昨天,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總瀏覽量大概40億次,總訪客量超過6億人。應該説,這個數字教育平臺在已有的基礎上加速啟動,加速建設優質資源對推進教育數字化,對我國數字教育在國際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都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和貢獻。”今年9月9日,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中宣部組織的新聞發佈會上,用最新的數據描繪了我國在教育資訊化和數字化方面取得的進展。
2011年,我國實現了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適齡兒童“有學上”問題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隨之而來的是學生家長日益強烈的“上好學”的需求。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教育已經解決了多個難題:掃除文盲、普及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但是,當教育發展已經達到較高水準之後,每進一步所面臨的挑戰也將越大。特別是2012年之後的10年,正處在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階段,如何答好“上好學”這道必答題成為中國教育面臨的又一挑戰。
頂層設計有了。
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給國際教育資訊化大會的賀信中這樣明確: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資訊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産、生活、學習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發展的前景。
習近平表示,中國堅持不懈推進教育資訊化,努力以資訊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我們將通過教育資訊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用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打破“圍墻”:“一塊屏” 照亮公平路
華中師範大學人工智慧教育學部教授鄭旭東介紹,我國教育資訊化自世紀之交開始起步,迄今已有20餘年,大約在2010年左右完成了第一個階段,主要任務是資訊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工程”為代表,通過現代資訊技術的應用,極大改善了我國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技術環境。
當硬體條件有了保障之後,不同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成為可能。
2010年之後的十年,我國教育資訊化迎來跨越式發展。
2010年,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資訊化是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制高點,資訊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2012年,教育部制定發佈了第一個教育資訊化10年發展規劃,加快教育資訊化進程。2016年,教育部印發《教育資訊化“十三五”規劃》。“這一階段密集發佈國家層面教育資訊化頂層設計與規劃,反映了國家堅定推行‘以教育資訊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的國家戰略的決心。”西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郭炯教授説。
緊接著,2017年10月,“辦好網路教育”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2018年,教育部印發《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
在一系列重磅政策推進下,我國教育資訊化建設形成了穩定的發展模式。據了解,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網際網路接入率已經達到100%,未聯網學校實現動態清零,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已有99.5%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數量超過400萬間,其中87.2%的學校實現多媒體教學設備全覆蓋。
當城市鄉村每一個教室中都亮起“一塊屏”時,會給教育帶來怎樣的改變?
2017年,中青報 中青網記者曾經到海南省三沙市永興學校進行採訪。這個位於祖國最南端的學校裏一共有32名學生,其中幼兒園學生24人,成立了一個混齡班,小學生8人,其中一年級5人,二年級2人,五年級1人,小學採用的是復試授課模式。
為了讓島上的孩子同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學校的部分科目運用資訊化技術的模式。記者來到學校的時候,永興學校的8名小學生正在與海口市濱海九小的一個班級採用同步課堂的方式上音樂課。只見教室前方的智慧互動式白板已經聯網,大螢幕的畫面裏是海口市濱海九小的師生。
“老師好!小夥伴好!”透過大螢幕,兩地學生用熟悉的方式打著招呼,據了解,這也是孩子們在進行發聲的練習。
據一位教師介紹,同步課堂在學校教學中佔有相當比例,僅他所教的語文科目,就有每週兩次同步課。
“‘一塊屏改變孩子命運’的核心就是實現了優秀教師智力資源的共用。”郭炯説,我們國家提出的“三個課堂”是典型的智力資源共用,同步課堂是為了解決薄弱學校“開不出、開不全、開不好”課的問題,而組織實施的一種優質學校教師與薄弱學校協同教學的活動,理想的狀態是協同備課、協同教學、協同反思等,在此過程中,薄弱學校的學生共用優質學校的教師資源,薄弱學校的教師學習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等,是一種典型的智力資源共用模式。
“一塊屏”成功使城鄉教育開始融通,打破了教室之間的圍墻限制,這一切,都是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窗, “一塊屏”在促進教育公平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連接內外:“一塊屏”打開品質提升之門
2021年10月12日,北京市東城區廣渠門中學與大興區長子營中學的多位初一老師在各自學校分別進入了網上平臺的會議室。當天,兩個學校的教師要共同進行初一“一元一次方程”單元的備課。幾個教師要討論解決的難點問題有“分析學生從‘算術思維’到‘代數思維’的轉變過程”“針對本章教學內容設計基於核心素養的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
“2020年開始,我國教育進入數字化轉型的新階段。”鄭旭東説,教育資訊化開始致力於通過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的創新應用,推動教育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帶動教育的整體性變革,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校的發展方式,構建形成高品質教育體系。
2022年,教育部啟動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大力推動優質資源和公共服務匯聚整合,這一行動的標誌性事件就是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開通。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是國家教育公共服務的一個綜合整合平臺,聚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校治理、賦能社會、教育創新五大核心功能,一期項目包括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還有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這四個子平臺。
2022年3月29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介紹了在原“國家中小學網路雲平臺”基礎上改版升級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試運作情況。
“資源總量得到大幅增加。”呂玉剛説,平臺在原有專題教育和課程教學兩個資源版塊基礎上,新增了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八個板塊,共有51個二級欄目;還外鏈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數字科技館等一批重要專業網站,資源更加豐富。
截至2022年10月10日,平臺現有資源總量已經達到4.4萬條,是改版前的4倍;整合了歷屆“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沉澱的1萬多節部級優課資源,還有數萬堂部級優課資源正在整理之中,後續將陸續在平臺上線;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訪問量已達113億,日均訪問量達5058萬,是去年同期的69倍。
“在幾何學上,和‘布朗運動’相比,‘萊維飛行’可以用更少的距離和步數覆蓋更大的面積。如果説,傳統的教育是緩慢的‘布朗運動’,那麼資訊技術賦能的教育則是迅速的‘萊維飛行’。教育資訊化在教育中所起的關鍵作用,正在於極大增強其體系創新的能力。”鄭旭東説。
技術的提升絕不僅僅以升級換代為終點,尤其在教育領域,所有技術方面的革命都是為了更高品質的教育教學。
很多地方正在進行著嘗試。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市正在試點將傳統單師授課模式變為名師或名師團隊指導和同時授課模式,利用新技術穿透實體教室、學校邊界,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可以同上一節課;而在江蘇,蘇州市以大數據為支撐開展教育評價,泰州市“泰微課”創建基於微視頻助推優質資源共用的應用典範,南通開發區實驗小學推行“智慧作業”管理和“小先生”網上熱線……
當城鄉的壁壘被打破、教室間的圍墻被打通後,“一塊屏”內外的連接便被打通了,孩子的發展空間便打開了,正如鄭旭東所説,雖然説一塊螢幕可能會改變孩子的命運,但嚴格地説,改變孩子命運的並不僅僅只是這塊屏。孩子命運的改變,是以這塊屏為樞紐,多方合力的結果。只有配合好,這塊屏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智慧畫像 “一塊屏”將教育精準觸達變為可能
不過,公平並不就是“齊步走”,更高品質的教育也並不體現在數據上。教育的任何變革最終都會體現在孩子身上,而對於孩子來説,更公平更高品質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是讓每個孩子獲得最適合的教育。
“一塊屏”讓這個理想加快成為現實。
銀川市興慶區回民第二小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黃莉説,學校通過對線上教育教學資源的二次開發,實現了資源校本化、特色化,優質資源通達每間教室,每個教師、學生都有自己的網路學習空間,所有學習過程、教學活動可以在網路學習空間上完成並形成過程性數據記錄。讓“雲”資源變成可用的數字化的資源,去適配到每一個學生“端”,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基於網路學習空間的教學新模式,培養學生利用資訊技術獲取資訊、探究思考、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建構知識的能力,提升學生人文和資訊素養,探索個性化培養,促進線上線下教學融合應用。
中青報 中青網記者了解到,北京已經建設了“初中教師開放型線上輔導服務平臺”,區級及以上骨幹教師提供線上輔導服務,平臺智慧提取每位教師的擅長內容,為教師設置標簽屬性,根據學生精準診斷的結果將教師標簽屬性與學生的診斷需求進行匹配,實現教師服務的精細化、自動化以及個性化的推送。據了解,截至目前,教師實際參與輔導總人數為8234余人,線上答疑13.5萬人,累計輔導300萬餘次。
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中央電化教育館)副主任楊非介紹,加快實現面向各類用戶的個性化精準服務,提昇平臺智慧服務水準正是“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功能升級的重點方向。平臺功能以需求為導向不斷迭代升級。目前已貫通國家、省、市、縣、校五級協同管理,具備支撐自主學習、教師備課、課堂教學、課後服務、作業活動、答疑輔導、家校交流、教師研修等多種場景應用的能力,支援電腦、教室大屏、手機、家庭電視等多種終端使用,基本實現了從單一資源瀏覽向全面支撐各類教育教學活動拓展。今後,平臺將逐步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為用戶提供資源的個性化訂閱、智慧推送推薦、精準檢索等功能,逐步形成基於數字化的基礎教育服務新生態。
“無論是數字資源、還是智力資源,或者是教育服務,在應用過程中都會産生數據,這些數據是一種具有張力的教育資源,能為學習者特徵分析、學習診斷與分析等提供數據依據,並進一步基於這些數據進行個性化資源推薦。”郭炯説,教育資源的推送會根據每個人過往的學習經歷,形成“畫像”,並依此推薦滿足個人需要的資源等。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曾經強調,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教育與技術之間的關係愈發密切,而當二者相結合時所迸發的能量也是巨大的。
正如鄭旭東所描述的那樣,“站在螢幕面前的是鄉村薄弱學校的教師和孩子們,螢幕裏面展現的是匯聚而來的優良師資和優質資源,而隱藏在螢幕背後的是中國教育資訊化積數十年形成的對教育教學的體系化支撐能力。”
“一塊屏”就像一個舞臺,本地教師、遠端教師、國家平臺、行業企業乃至社會各界為實現教育優質公平所付出的努力在這裡匯聚,最終成為一股推動中國教育蓬勃向上的巨大力量。
中青報 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