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局創立110週年——守正出新,賡續中華文脈
中華書局誕生於110年前。110年來,這家以“中華”為名的出版機構始終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以推動民族進步為旨歸,把自身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彰顯了出版人守護中華文化、貢獻國家民族的家國情懷。
國史新貌 功在韆鞦
“我們希望國家社會進步,不能不希望教育進步;我們希望教育進步,不能不希望書業進步;我們書業雖然是較小的行業,但是與國家社會的關係卻比任何行業為大。”中華書局創始人陸費逵先生寫于100多年前的這句話,今天依然鐫刻在書局大廳的入口處。
“中華書局能從一家小小的民營出版社發展成今天中國最大的專業出版機構之一,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是內在的精神動力。”中華書局執行董事周絢隆説。
自成立之日起,中華書局就把“為往聖繼絕學 為國家保文脈”作為自己的使命,投入滿腔熱情,110年來,堅守不渝。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華書局就以現代排印方式整理出版大型古籍叢書《四部備要》,影印出版號稱“古代百科全書”的《古今圖書整合》。
1958年,隨著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立,中華書局古籍整理出版事業進入新階段。在古籍小組領導下,中華書局先後整理出版了《資治通鑒》《全唐詩》《全宋詞》《甲骨文合集》等大型古籍,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基本典籍,奠定了中華書局新的歷史地位。
最能代表中華書局古籍整理成就、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整理出版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這套書被公認為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的代表作,對中華文化傳承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在以前想要方便地閱讀“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卻並不容易,各種版本字句差訛,名目繁多,沒有標點分段,讀起來困難重重。在黨和政府領導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工程于1958年啟動。一時群賢畢至、大師雲集。20年孜孜不倦,20年苦心孤詣、精益求精,終於呈獻出一部“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版”的“二十四史”。從此,這部以往只能供專家學者閱讀的古籍化身千百,走入千家萬戶,成為人人案頭可備、能實實在在閱讀利用之書。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進入新時代,中華書局的古籍整理出版事業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 續編》《永樂大典》等國家重大出版工程穩步推進,《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整合》《五禮通考》《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等代表古籍整理水準的重量級圖書相繼出版……
值得指出的是,出版這些著作,中華書局不以追求經濟效益為首要目標,很多項目是中華書局編輯部主持或深度參與整理編撰,歷時十餘年才完成,但正如中華書局前任總經理徐俊所説“這類書即使沒有補貼我們也要做”。
據不完全統計,從1958年至今,中華書局系統整理出版了數千種古籍,覆蓋了經史子集各類,體系完整、品質上乘,滿足了學術界文化界的閱讀使用需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正本清源的重要貢獻,為中華民族培根鑄魂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基石。
精神品格 薪火相傳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特質,但對中華書局而言,獻身學術、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卻是歷久彌新、代代相傳的。而這種精神不僅僅屬於中華書局,更屬於整個學術界。
2006年,中華書局啟動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訂工作。中華書局歷史編輯室具體承擔此次修訂工作,負責人胡珂是一位80後,她説:“我們雖然在學養上和前輩大師尚有距離,但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前輩們獻身學術、聚精會神、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依然在傳承,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訂工作推上一個新的臺階,為國家為人民貢獻一部更準確、更完備的史學典籍。”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修訂者和中華書局的編輯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心血。以《梁書》為例,在“二十四史”裏,這部書體量較小,但即使如此,修訂者僅僅在其中一卷就給出了幾百條修訂意見,全部校勘長編高達上百萬字。責任編輯把校勘記列印出來,數千頁A4紙堆在桌面,像一座小山。點校本《史記》早被學術界公認是整理水準最高、最可靠的本子,但經過此次8年的修訂,僅校勘記就新增了3400多條,處理文字約3700字,重要的標點改動約6000處。“‘校書如掃落葉’,古人這句話我們深有體會。”《梁書》修訂本責編李勉説。
精審細校已經成為中華書局的“基因”。有時為了一個名詞或一個標點,編輯要和修訂者反覆溝通多次,不乏吵得面紅耳赤、誰也説服不了誰的時候。此時就要反覆查對文獻、研究版本,尋找新的根據。負責主持修訂“新舊五代史”等三部史書的復旦大學教授陳尚君感慨地説:“參與修訂工作後,可以切身感受到整個工作的規範嚴謹,相當於自己也再次歷經專業的學術訓練。”
嚴謹細緻、精益求精,中華書局在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培育並傳承的這種精神為中華書局贏得了崇高聲譽,許多學者把在中華書局出書視為對自己學術地位的肯定。歷史學家顧頡剛甚至在遺囑中要求把自己的全部著作交由中華書局出版。
與時俱進 守正創新
進入新時代,隨著社會大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日益強烈,隨著資訊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中華書局緊隨時代步伐,銳意創新、守正出新,打造出“網上的中華書局”和“面向大眾的中華書局”。
“足不出戶、動動手指就能在手機上檢索古籍”“人工智慧自動點校古籍”“三維全息蘇東坡朗誦古詩”……這些以往難以想像的新應用是由中華書局下屬古籍數字化企業古聯公司開發的,這些應用極大拓展了古籍的應用場景、降低了古籍的使用門檻,使古籍和傳統文化離群眾更近了。
目前,中華書局創設的籍合網擁有22萬註冊用戶,30多個大型古籍數據庫擁有40億字的海量內容,服務海內外140多家機構。還擁有一個總字數超70億字的古籍大數據中心,數據主要用於機器深度學習、訓練人工智慧。現在,中華書局開發的古籍智慧處理系統可以自動給古籍斷句標點、自動標記人名地名、自動核對引文、自動識別古籍文字等。“這些技術工具與眾包平臺相結合,在古籍數字化整理和編輯過程中爆發出巨大能量,極大提高了古籍整理的效率。”中華書局古聯公司總經理洪濤説。
“大專家寫小文章”是中華書局開創的優秀傳統之一。《中國歷史小叢書》《中華活頁文選》《文史知識》等讀物把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優秀的歷史文化介紹給廣大讀者,數十年來暢銷不衰。
進入新時代,中華書局面向大眾的普及性讀物佳作不斷涌現,《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建築的意境》《〈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故宮營建六百年》《百年革命家書》《發現三星堆》等兼具學術性和普及性的著作反覆再版。“跟大師學國學”系列、“一本書讀懂”系列、“國民閱讀經典”、“中華經典藏書”、“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傳世經典文白對照”等經典文本普及系列……照顧到各類讀者的不同需求,受到廣泛歡迎。
線上直播、名家講座、趣味視頻、嘉賓探店、神秘盲盒……近年來,中華書局不斷創新,用全新的傳播方式宣傳品牌,服務公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故步自封、陳陳相因談不上傳承,割斷血脈、憑空虛造不能算創新。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係,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
“中華書局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牢記自己的使命任務,守正出新,砥礪前行,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周絢隆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