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切為了老年重症患者……

2022-04-30 10:57: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上海4月29日電(記者姜微、龔雯、周琳)脫下厚重的防護服,面罩中滿是霧氣,手套裏沾滿汗水……在這樣的環境中,還要準確無誤、分毫不差地為老年、重症患者完成各類檢測和救治,力爭做到“一人一策”。

  27日下午,護士長梅靜驊正在ICU病房忙碌,他負責的區域裏,有20多位危重症患者,幾分鐘之內生命體徵就會急劇變化,生與死有時就是瞬間的“爭分奪秒”。前幾天,他巡視病房時發現一位老先生血氧飽和度掉到80%多,緊急檢查發現是一口痰卡住。醫護人員即刻處理,幫助老先生轉危為安。

  醫護人員正在照料老人。(受訪者供圖)

  這裡是位於閔行區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臨時執業點,本是新建的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計劃5月對外開放。一場疫情打亂節奏,3月1日被緊急徵用為新冠肺炎後備定點醫院,3月11日正式啟用。隨著老年感染者逐漸增加,中心“負重”而行,承擔了眾多老年、重症病人的救治。

  目前在院的千名左右患者中,有600多名老年患者,70歲以上老人近五成,如何做到精細診療?27日,記者在現場看到,與不少方艙醫院的“熱鬧”不同的是,這裡的病房更為寧靜,時不時可以聽到各類監護儀發出的“嘟嘟”聲;在醫生查房時,才能明顯聽到和老年人聽力相匹配的“大嗓門”。

  “不少老人耳朵不太好使,他們也很難精確描述自己的症狀,有些人生活不能自理,對護理要求也更高。”梅靜驊説,全力呵護每一條生命,“生死時速”每天都在這裡上演。“在ICU病房,真的一刻都不能放鬆,雖然病床旁都有監護儀,但我們把工作點位前移至病區走廊,哪怕早一秒發現、早一分鐘處置,都有利於更好處理突發狀況。”

  醫護人員正在送老人去檢測。(受訪者供圖)

  面對高齡患者尤其“90後”“00後”,重症救治的“難題”層出不窮,是對技術和能力的檢驗,也是責任和韌性的擔當。“在我們這,70多歲算是年輕的,80歲以上的有200多名、90歲以上120名,還有6名百歲以上的老人。醫生要在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慢阻肺、腫瘤等基礎性疾病挑戰的基礎上治療新冠。”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黨委書記閻作勤説。

  3月22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全面接管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300多位醫護人員主動報名,40%是黨員。這支重症救治團隊,不少從武漢疫情期間就和新冠“交手”,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居旻傑也是其中一員。

  “相比武漢疫情期間,此輪重症面臨的情況更為複雜多樣,必須將治療關口前移,更早發現危重苗頭,千方百計降低病死率。”居旻傑説,老年重症救治必須嚴陣以待,不能掉以輕心,既要進行基礎疾病治療,對高齡患者進行更精細的氣道管理,同時還要進行小分子藥物、中藥湯劑等聯合治療,合力對抗新冠病毒。

  除了“前沿陣地”全力以赴,後方也有堅實“堡壘”。每天下午3點,這裡都會舉行例行的連線會診,隔離病房的醫生將實時數據和救治方案一一介紹,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等院士大咖、主任醫師共同會診,線上“支招”、優化方案。一位93歲的特殊患者就曾讓現場團隊面臨“小考”,病人合併多種基礎性疾病,治療非常棘手,必須多學科、多團隊“協力”,如今經過細心診療,已治愈出院。

  醫護人員正在照料老人。(受訪者供圖)

  和奧密克戎打“遭遇戰”,醫生一面要在ICU中和病毒“貼身肉搏”,一面還要把方案做得更完備、把交流做得更細緻。“還好把我送到這家醫院,真是救了我的命,還給了我恢復的信心。”86歲的李阿婆,一個多月前剛做了乳腺癌手術,近期又不幸感染新冠病毒。

  剛來醫院時,李阿婆傷口癒合不良,對生活很是失望。讓她沒想到的是,醫生不僅每天精心擦拭原有傷口,細心指導按時用藥,還時不時關照她多喝水,陪她適量康復活動。“聽醫生説,我已經接近出院標準,感覺兩葷兩素的飯菜,味道都更嗲了。”27日,李阿婆對記者説。

  李阿婆的主治醫生宋康,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副主任醫師,如今他進隔離病房已經近一個月。“我治療的很多老人,都加了我的微信,出院後他們也會主動給我發消息,問居家監測期間,怎麼吃、怎麼養。這些老人和我的父母輩年紀相倣,就是我們的鄰居和親人,所以要盡力想得週全一點、精細一點,在生活上、情緒上也要更好地照護好這些老寶貝們。”宋康説。

  出征武漢是“護鄰”,如今戰疫是“守家”,經過2年多的經驗積累,ICU中不僅有生命防線的堅守,還有心理防線的護佑。“每天固定時段進行多學科聯合查房會診,一人一策開展治療,及時精細調整方案。截至27日,我們收治了4000多名患者,有3000多名已經治愈出院。”閻作勤説。

  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副院長方浩表示,上海是一個有著500多萬老人的城市,老年患者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奧密克戎不是“大號流感”。“所以我們要格外堅定、全力救治,儘快實現‘動態清零’。”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