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抗疫中的社區書記 淩晨4點多穿過安靜的廣渠路

2022-04-30 10:40:00
來源:環球網
字號

  4月29日,北京11區全員核酸檢測的第三天。

  淩晨四點,鬧鐘準時叫醒了陳淑鳳,屋裏漆黑一片,靜悄悄的。這一覺只睡了四個多小時,遠不夠緩解前一天的疲勞,醒來後更疲憊了。

  在床上稍微醒了醒神,不能太久,時間是奢侈品,這一刻尤其如此。簡單洗漱後,背上包,騎上電動車,從灣子街道的家裏出發,沿著廣渠路一直往東,去向她工作的東城區體育館路街道法華南裏社區。淩晨的廣渠路,很寬闊,很安靜,但陳淑鳳對此並不陌生。

  法華南裏社區書記陳淑鳳。 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最忙的時候,同時做很多件事情

  早晨六點,法華南裏東門的核酸檢測點正式開始工作,醫生到崗了,社區工作者到崗了,志願者們也到崗了。作為社區書記,陳淑鳳要安排每一個人的工作,有的學生志願者比較內向,維持秩序的時候不敢開口,她帶著一遍遍喊,直到把嗓子“喊開”了。

  趕著上班的年輕人們,已經排起了長隊,有人著急,難免暴躁一點兒。陳淑鳳告訴所有工作人員,不能和他們爭執,這時候,快速、順利才是最重要的,而安撫比爭吵更有效。

  作為社區書記,陳淑鳳要操心做核酸的所有事情。 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在外人看來,核酸檢測很簡單,但真正在現場工作的,才知道有多少瑣碎的工作。有人掃不了健康寶,要幫助掃碼,有人隨地吐痰,要隨時清理消殺,志願者一小時換一撥人,每換一次都要叮囑一次……

  各種各樣的電話隨時都會打進來,有詢問工作進度的,有關於大數據核查的,還有各種社區原本的工作。

  沒有時間一項項去查,所有的資料都記在腦子裏,張嘴就要能説出來,每個電話都要耗費很長時間,有時候,必須一邊打電話,一邊維持秩序、輔助醫生、解決現場的問題。

  早晨八點多,上班的年輕人漸漸少了,新一撥的檢測者到來,有社區居住的老人,也有附近上班的人。隊伍最長的時候,幾乎要繞整個小區一圈。社區工作者、志願者們,每隔20米就要安排一個人,提醒排隊的人保持秩序和距離。

  200多個到府檢測,每一個都要跟緊

  上午九點多,排隊的人終於少了,陳淑鳳找機會回到社區辦公室,吃了一罐八寶粥,順便給手機充會兒電。

  最複雜的工作從這時候開始了,社區裏有200多位居家隔離的,大多是密接、次密接人群,還有三天兩檢的臨時居家隔離者,他們的核酸檢測,都要到府進行。居家的人們,情緒更加敏感,陳淑鳳他們更要注意工作方法,“居家的人,心裏本來就有點兒發毛,更不能刺激他們,工作要特別小心。”

  一位老人拿著手機找到陳淑鳳,他愛人做完手術不久,還不能下床,他來詢問,是否需要檢測,答案是肯定的,陳淑鳳帶著醫生,到他的家裏為他們檢測。類似情況的還有一家,陳淑鳳留下了對方的電話,約定下午五點到府檢測。

  三天以來,核酸檢測無疑是社區最重要的事情,但並不意味著,其他的工作停滯了。做檢測的空隙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社區事務出現在陳淑鳳的面前。一位老人在排隊的時候,詢問醫保的事情,陳淑鳳為此打了很多電話,核實老人的醫療資訊,詢問醫保報銷的流程。

  時間被扯成細小的碎片,又毫無規律地拼接在一起,每一分鐘,都有不同的事情在進行。這位老人的問題,斷斷續續花了半個上午;這位老人,也等了半個上午,看著陳淑鳳在無數瑣碎的答覆中,一點點湊出他需要的資訊。臨走的時候,老人跟她説謝謝。陳淑鳳不知道對方的問題是不是解決了,她只是覺得,做了,要比不做好。

  來檢測的人少了,就去新開個檢測點吧

  手機的電量,一次次減少又充上,從來沒有真正充滿過。電話不斷地打進來,群裏的新資訊提醒,一直在叮叮咚咚地響。有時候,陳淑鳳還要抽空發一兩條資訊,提醒大家核酸檢測的時間,儘管每天都會在群裏公佈一遍,但她仍擔心,有人忘了檢測。

  這幾天,核酸檢測是社區書記陳淑鳳最重要的事情。 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應檢盡檢”,是抗疫的基本要求。統計數據可以告訴他們,有多少人檢測了,還有誰沒有檢測,但統計數據不能代替陳淑鳳他們,去提醒和敦促社區的居民們及時檢測。

  在路邊的時候,陳淑鳳會問每一個路過的人,核酸做了嗎?並且還會告訴他們,這裡可以免費做。有社區裏熟悉的居民路過,和陳淑鳳打招呼,陳淑鳳的回應只有一句,核酸做了嗎?

  下午一點多,排隊的人不多,抽了個空,陳淑鳳回社區辦公室吃了點兒東西,很快又回到檢測點。這個小區門口的檢測點,社區居民們都很熟悉,大部分應該檢測的都已經檢測過了。人手短暫地富裕了起來,陳淑鳳他們決定,設一個檢測的分點,就設在天壇東門的對面,那裏是十字路口,往來的人多,檢測的人應該也多。

  檢測分點的準備特別簡單,除了必備的檢測工具外,只有一張小小的長條桌,一個紅色的標牌,標牌上寫著“免費核酸檢測”幾個字,這些東西一輛電動三輪車就拉走了。陳淑鳳和幾個同事、志願者,跟在三輪車後面走。從原本的檢測點到分點的位置,步行大約10分鐘。這10分鐘,成了陳淑鳳一天中,最大的一塊閒暇碎片,儘管中間還有電話打進來,但至少可以不用同時做別的事情。

  到了十字路口,社區員工們搬下桌子,放在路邊。幾個人分工合作,有人準備佈置棉棒、採樣管,有人安放消毒酒精、標牌。陳淑鳳拿了一卷透明膠帶,把一個大塑膠袋黏在桌子的一側,用來扔採樣留下的廢棄物。

  陳淑鳳幫著社區員工佈置新的監測點。 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淩晨的廣渠路,她很多年前就走過

  儘管沒有帳篷,但熟悉的採樣管、熟悉的藍色防護服,還是讓人們輕易地明白,這裡是做什麼的。陳淑鳳他們的準備還沒做完,已經有人在排隊了,有人一言不發,自動排在後面,有人會問一句,然後再去排隊。

  疫情進入第三個年頭,核酸檢測、打疫苗、掃健康碼,這些抗疫的流程,所有人都已經熟悉了。陳淑鳳他們帶的小擴音器響起的時候,檢測的隊伍已經排了很長。

  排在最後的是兩位老人,一位坐在輪椅上,另一位推著輪椅。陳淑鳳幫忙推著輪椅,方便他們檢測,檢測後,再送他們離開。

  陳淑鳳幫助坐輪椅的老人。 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社區裏老人多,坐輪椅來的也不少,每一位都需要特別照顧,這是常規的服務流程。還有非常規的,比如檢測的第一天,4月26日,北京下雨,他們給每一位老人打傘,方便他們掃碼、檢測。

  下午五點,陳淑鳳回到社區,參加一個不能缺席的工作會議,會議很簡短。隨後,她還要回到檢測點,一直到晚上八點,一天的檢測才算結束。之後,她還要安排第二天的任務,處理社區裏的事情。

  根據前兩天的情況,陳淑鳳大約會一直忙到夜裏十點多,才能騎車回家,然後把自己扔在沙發上,再也不想動了。這段時間,兒子和丈夫會照顧她,督促她趕緊洗漱、休息。然後,在第二天淩晨,她再次穿過空曠的廣渠路,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這不是她第一次淩晨走在廣渠路上,在社區工作了20多年,陳淑鳳有過兩段類似的經歷,上一段,是2003年非典的時候。只是每一次,她都匆匆忙忙地騎車路過,來不及回味那漸漸消散的星光。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