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子商務領域智慧財産權“大保護”格局正形成
國家智慧財産權局智慧財産權發展研究中心28日舉行線上新聞發佈會,並以中英文雙語形式正式發佈《中國電子商務智慧財産權發展研究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電子商務領域智慧財産權繪就新藍圖、迎來新規範、實現新突破、面臨新挑戰。就2021年度電商平臺智慧財産權工作的新特點、新形勢、跨境治理等問題,國家智慧財産權局智慧財産權發展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進行了解讀。
報告指出,2021年,我國電子商務領域智慧財産權實現新突破。在政府、平臺、社會的共同推動下,電子商務領域的智慧財産權“大保護”格局正在構建形成。在共用共治的智慧財産權合作下,電子商務智慧財産權保護水準正在持續提升,而電商平臺在推進智慧財産權運用和服務等方面也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電商平臺已經成為保護原創、培育自主品牌、推動智慧財産權創新與發展的重要舞臺。
據統計,2021年我國網路零售市場中,不少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非遺特色産品成為新的國潮商品,銷售額同比增長39%;線上文娛市場快速恢復,線上文娛場次數同比增長1.2倍。
與此同時,電商平臺在促進地理標誌保護與運用,推動區域品牌發展和價值實現,助力鄉村振興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商務部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農村網路零售額2.0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全國農産品網路零售額4221億元,同比增長2.8%。一批電商平臺積極探索,推出了一系列助力中小商家和市場主體的智慧財産權服務工具,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報告指出,隨著電商平臺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不斷擴大,電商平臺對新技術的應用早已不局限于打擊侵權假冒,電商平臺持續發揮技術優勢,促進智慧財産權綜合運用水準提升,助力平臺經濟發展。
據悉,在實踐中,目前已經有一批擁有較高技術含量的新技術應用於電商領域智慧財産權保護。例如,“造芒”AI商標機器人可服務中小企業商標註冊,SDK浮水印技術、區塊鏈技術可用於著作權原創保護,防止侵權,區塊鏈溯源商品碼則為地理標誌産品溯源提供了精準服務。電商平臺用於智慧財産權保護和其他方面的技術優勢正在向産業的上下游溢出,並對降低企業生産經營成本、提升産業品牌價值産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智慧之治作為中國電子商務的特色實踐,也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技術打假逐漸邁向體系化,持續更新技術、優化規則,正在成為引領智慧之治的關鍵。”國家智慧財産權局智慧財産權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張呈玥表示,2021年,更多電商平臺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疑似侵權商品的主動防治,並將侵權商品的風險防控覆蓋開店、商品發佈、行銷活動、消費者反饋等流程與場景。
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1.98萬億元,增長15%;其中出口1.44萬億元,增長24.5%。我國現存跨境電商相關企業3.39萬家,2021年新增1.09萬家,同比增長72.20%。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跨境電商交易額不降反升,已成為雙迴圈中的重要力量。”國家智慧財産權局智慧財産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胡軍建説。
受疫情影響,當前全球發展面臨交流受阻、貿易減速等多方面的挑戰,我國跨境電商治理也在不斷直面著新挑戰。專家表示,各國電商行業應當聯合起來,共同加強行業智慧財産權保護建設。
“跨境電商的無國界延伸,更需要互聯互通的資訊數據支援。我國電商平臺先進的保護技術,為驅動跨境電商技術資訊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支援。中國電商平臺企業通過人工智慧演算法等多元技術手段,實現多國多維度的跨境電商智慧財産權風險識別與防控。”在張呈玥看來,我國跨境電商平臺“智慧之治”的保護經驗與技術系統,為全球跨境電商治理提供了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