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巡地 田長管地 託管用地——安徽探索耕地保護新舉措觀察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高清攝像頭24小時360度自動巡地、省市縣鄉村五級田長合力管地、土地集中託管讓荒地變良田……記者近日在産糧大省安徽走訪發現,該省積極探索耕地保護新舉措,遏制亂佔耕地現象,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
行走于阜陽市太和縣,和煦的春風吹綠一望無際的麥田,麥苗長勢正好。該縣蔡廟鎮黨委書記劉偉正通過“智慧國土監控平臺”手機App,查看全鎮的耕地動態。這些實時回傳的畫面正是來自鎮裏通信鐵塔上安置的高清攝像頭。劉偉説,當發現推土機破土等可疑情況時,這個平臺會自動報警,鎮裏能第一時間發現情況並現場確認。
“以往耕地保護主要依靠鄉鎮自然資源和規劃所,但所裏人少事多,責任往往很難壓實。”太和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張小磊表示,如今,通過資訊化手段與人工巡查相結合,將監管窗口前移,形成線下、線上一體化的管控機制,有效遏制新增違法用地情況的發生。
為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無死角的耕地保護新機制,安徽省去年9月在全省範圍內推行“田長制”,目前已經建立了省市縣鄉村五級“田長制”責任體系和相關配套制度,約3.4萬名田長、14.1萬名巡田員(網格員)工作在耕地保護第一線。
王雅如是滁州市定遠縣吳圩鎮九梓村的一名村級田長,管護著3個村民組近1000畝耕地。她每週都會巡查耕地,發現村民私自佔用耕地亂建時,便會及時上前制止,同時也會提醒村民做好田管工作。“農時不等人,現階段小麥正處於‘一噴三防’關鍵期,我們要及時提醒農戶,確保糧食生産不受影響。”王雅如説。
安徽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處長陳峰表示,去年以來,該省不僅探索全域推進“田長制”、運營智慧監管平臺,還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控各類非農建設佔用耕地。
確保良田糧用,讓小田變大田、荒地變良田,是淮南市探索的新措施。
在淮南市壽縣小甸鎮楊圩村,成片的麥苗已經抽穗,人們正操作無人機對2600余畝麥田進行噴藥防病。望著綠油油的麥田,楊圩村黨總支書記張宇看到了豐收的希望。
據介紹,兩年前的小麥種植季,楊圩村還是分散種植模式,部分耕地撂荒,成為農民口中的“冬閒田”。張宇説,2020年秋季以來,該村集中託管了7000余畝耕地。通過挖掘機對土地削高填洼,大型機械得以進田工作,耕地重新種上了糧食。
楊圩村的變化得益於農業生産大託管改革。
淮南市自2019年起探索實施這項改革,通過“兩委託兩跟進一托底”模式,引導分散農戶將土地“委託”給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再由其將土地“委託”給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農業生産服務主體生産經營,依託安徽農管家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協調農技部門“跟進”農技服務、協助銀行“跟進”貸款服務、引入保險公司給予收入保險“托底”。
“農業生産大託管改革為糧食主産區解決部分土地撂荒、農民不願種糧等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淮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震宇説,該市去年通過這項改革減少撂荒地約21萬畝,2021年開展全程大託管的363個村4.1萬戶農民,戶均增收2400元,“這既減少了撂荒面積,也增加了農民收入,良田真正實現糧用。”(記者水金辰、姜剛)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