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居民健康素養十年增幅約15%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我國居民健康素養十年增幅約15%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民健康素養顯著提升綜述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2月20日,2022年北京冬奧會將在北京落下帷幕。這場冰雪盛宴,在實現“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過程中,如何快樂安全地參與冰雪運動,也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
《高山滑雪的注意事項,你get了嗎?》《扭傷、挫傷、骨折怎麼辦?急救處理有先後》,這些來自《健康中國》公眾號的冬奧會專欄文章,被多家媒體轉載,網民紛紛跟帖感慨受益匪淺。
十年來,我國借助每一次契機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哪怕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正因如此,2020年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準達到23.15%,超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的2020年20%的目標值。
健康是幸福之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民健康作為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礎,強調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為提高全民健康水準作出制度性安排。
提升公眾健康素養成為健康中國行動的主要考核指標之一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準的提升,公眾對健康的訴求與日俱增。
健康素養,這項個人獲取、理解基本健康資訊以維護自身健康的能力,在2012年被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和《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成為一項衡量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準和人民群眾健康水準的重要指標。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準為8.80%。
十年來,我國把提升公眾健康素養作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落實健康扶貧工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工作的重要內容。
其間,我國還借助愛國衛生運動這個“傳家寶”,推動環境衛生治理向全面社會健康管理轉變。這項中國共産黨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群眾性運動,在新時代煥發了勃勃生機。70年間,愛國衛生運動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準呈現上揚趨勢:2012年8.80%、2013年9.48%、2014年9.79%、2015年10.25%、2016年11.58%、2017年14.18%、2018年17.06%、2019年19.17%。
2019年,我國啟動健康中國行動,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提升公眾健康素養作為健康中國行動的重要工作內容,列入主要考核指標之一,為全民健康素養的進一步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樹立自身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
在江西省婺源縣5個景區的入口處、停車場等醒目位置,千余塊健康文化宣傳牌正向遊客們傳遞著“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資訊,“旅遊+健康”成為婺源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大江南北,這種風景線已在國內多個熱點景區吸引了遊客目光。自身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人。
2019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提出15項專項行動,健康知識普及行動位列首位。
世衛組織研究發現,個人行為與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佔60%。為了給居民提供權威的健康資訊,我國成立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為公眾提供權威的健康科普資訊。國家衛健委還會同中宣部、科技部、中國科協連續舉辦新時代健康科普作品徵集大賽,以喜劇小品、改編歌曲、戲曲新唱、傳統相聲等特色形式,將健康科普知識重新“包裝”,以大眾更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健康知識。
“沒想到有這麼多豐富的科普形式,提到的問題都是我們一直想問的。”在一場線下比賽後,一位大眾評審道出自己的心聲,“坐在臺下觀看醫生深入淺出的講解和表演,也刷新了我對醫生的認識。”
2020年,新冠病毒突襲而至,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據不完全統計,鐘南山、張伯禮等近百名國家級健康科普專家參與了健康科普宣傳,“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多通風、一米線、分餐制”等口號響徹大江南北。
健康科普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貢獻積極力量,宣傳海報、短視頻處處可見,“大喇叭”時時可聞。國家衛健委會同中宣部電影局製作的健康科普動漫短片登錄各大院線,在電影正式放映前播放,深入人心。
預防是最經濟有效的健康策略。2018年,為探索高校健康促進與教育工作,上海市楊浦區在上海財經大學開展試點。這所大學成立健康促進委員會,由校長擔任組長,每年11月為“健康月”,舉辦各類健康講座、體能測試、體育競賽等活動;將大學生健康教育納入必修課(1學分,20課時),聘請三級醫院專家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開設選修課(2學分,34課時)等。
結果顯示,該校大學生中,每日規律三餐的學生由41.19%上升至88.87%;適當睡眠的學生由43.44%上升至89.51%;每週2至3次運動的學生由50.19%上升至79.78%。
提升健康素養做到全覆蓋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健康促進在脫貧地區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奶奶,牛的內臟不能喂狗!”“爸爸,飯前便後要洗手!”近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蝦扎鄉蝦扎中心校的學生家長髮現,經常被孩子作包蟲病防治的“健康教育”,這種“小手拉大手”活動改變了大人們的不良生活習慣。2019年至2021年,該地區連續3年新病人檢出率為零,而此前這裡曾經是四川省乃至全國包蟲病流行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這些健康促進的有益探索,對農村和脫貧縣等重點地區尤為可貴。在特色民歌“花兒”的故鄉,青海省圍繞合理膳食、科學就醫等,以“花兒”為載體傳播健康知識;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針對獨龍族人群健康素養狀況,大力建設健康村、健康家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借助“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隊等平臺,實現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
兒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健康科普關注的重點人群。近年來,孩子們的近視、肥胖、心理健康等問題引起了社會關注。為此,多項政策密集出臺、多種健康科普活動舉辦。2018年8月,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共同制定《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更是將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指標。
共建共用、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健康路上,一個人也不能少,全民健康正在鋪就一條通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健康之路”!
(更多報道見9版)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0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