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第十四屆全運會來了

2021-09-15 10:5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14日清晨,身著志願者服裝的大學生侯家驥,用親切的問候迎接每一位全運村的來客;中午,迎著33攝氏度的高溫,身著防護服的楊馳,嚴格按照操作規範為每一位駐村人員進行核酸檢測;夜幕降臨,西安奧體中心及其旁邊高樓上燈光打出的全運會標語不停閃爍著。這一切都告訴人們——

  第十四屆全運會來了

  光明日報記者 王東 黃小異

  1.場館建設如期完成

  第十四屆全運會的場館建設,再次向世界展現了“中國速度”。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原有的施工安排,但陜西全省上下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如期完成了53個場館設施的建設任務,其中新建30個、改造提升23個,比賽場館建築面積約140萬平方米,分佈在全省13個賽區。

  趕工期並不意味著降標準。經過54場測試賽和開幕式前部分正式比賽的檢驗測試,所有場館的硬體設施、運作流線、服務保障等均可滿足辦賽要求。承辦開幕式和田徑比賽的西安奧體中心體育場,可容納觀眾6萬人,不久前獲得世界田聯一級場地認證。陜西省副省長、第十四屆全運會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方光華表示,正式比賽開始前,組委會已對所有場館能源保障、臨建等潛在的風險隱患進行排查,確保水、電、氣、熱等能源保障系統和製冷、通風等系統在賽事期間安全、穩定、高效運作。

  除了為運動員搭建良好的比賽場地,組委會還進一步優化設施,保證全國體育迷能有良好的觀賽體驗。第十四屆全運會組委會新聞宣傳部社會宣傳處處長楊蘇劍介紹,組委會在西安奧體中心體育館設置了主新聞中心,使用面積9042平方米。同時設立十四運會廣播電視中心,使用面積10450平方米,可為電視轉播提供全流程服務。“主新聞中心的網路可滿足2000人同時使用,而我們的註冊媒體人數1500余人,網路運作有保障。”楊蘇劍説。

  此外,組委會還依託5G、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建設賽事指揮中心,打造賽前、賽中、賽後各層級、各部門、全流程、各階段的保障體系,將為賽事提供現代化、智慧化、人性化的服務。

  9月14日,在西安咸陽機場,工作人員為參加全運會的記者提供服務。光明日報記者 郭紅松攝/光明圖片

  2.防疫工作緊抓不放

  第十四屆全運會是疫情防控常態化下舉辦的首個國內重大綜合性體育賽事,也是北京冬奧會前我國舉辦的規格和水準最高的體育賽事。8月8日,第十四屆全運會官方票務網站正式上線,十四運門票銷售正式啟動。觀眾進入現場觀賽,對疫情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方光華表示,組委會借鑒東京奧運會的防疫經驗,制定了完善的疫情防控方案,努力實現“零感染”的目標。

  據悉,第十四屆全運會各代表團都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指定專人負責疫情防控工作。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十四運會組委會副主任高志丹表示,十四運期間防疫工作將強化關口前移、遠端防控,嚴格落實各單位、各運動隊赴陜前的健康監測、封閉訓練、疫苗接種、核酸檢測要求,技術官員報到前由屬地體育行政部門落實集中封閉措施,採取相對封閉的交通抵達賽區。賽事期間,組委會將嚴格執行閉環管理、核酸檢測、健康監測的規定,加強全運村、比賽訓練場館以及重點區域的疫情防控。與此同時,組委會也將採取嚴格的監督和檢查措施,對發現違反防疫規定的行為依規嚴肅處理。

  全運會媒體記者村一角。光明日報記者 郭紅松攝/光明圖片

  3.全民全運同心同行

  “全民全運,同心同行”是十四運會的主題。籌備期間,陜西省積極推進健身設施、組織服務、科學指導、體育競賽、體育文化、場館開放、健身活動和智慧平臺八大全運惠民工程,累計投入資金13.93億元,建成710多個健身設施工程項目,重點推進40個全運惠民示範工程、46個重點工程,建成一大批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多功能健身場地,全省每人平均體育場地面積由2015年的1.07平方米增長到如今的1.97平方米。同時,陜西省各地大力開展城市綜合治理,推進街景立面美化提升、交通秩序整治等工作,努力提升城市品質,為承辦十四運會創造了良好條件。

  此外,十四運會組委會積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要求,組織開展了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碳中和行動。本屆全運會預估碳排放量為20萬噸左右,通過減排、碳匯及購買CCER(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等多種方式,有望實現碳中和目標。十四運會組委會還強化環境保障工作,以西安為核心,關中為重點,陜南陜北為支撐,將8198家工業源、5207個揚塵源、4.36萬台移動源和4.5萬個餐飲源納入管控保障名單,強化空氣品質治理,不斷提升群眾的生態幸福感。

  在提升硬體的同時,為了讓全省居民更好地參與全運會,十四運會組委會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針,大力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建設城市誌願服務站點484個,實施社會志願服務項目1318個。目前,1.5萬名賽會志願者、1.6萬名城市誌願者、14萬餘名社會志願者正在一線服務。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15日 09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