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貧困問題是怎樣得到解決的?

2020-10-17 12:14: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今年10月17日,是我國第7個國家扶貧日。

  5天前的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向“擺脫貧困與政黨的責任”國際理論研討會致賀信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産黨的重要使命。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們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出發,把脫貧攻堅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點任務,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從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到黨的總書記,習近平始終牽掛著貧困群眾,一直把扶貧使命扛在肩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自己所説:“40多年來,我先後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深入24個貧困村考察調研,作出諸多重大部署,帶領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福建是習近平工作多年的地方。1988年6月,習近平到寧德任地委書記。上任不久,他冒著酷暑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深入閩東九個縣進行調查研究。擺脫貧困,是他當年工作的著力點。

  在寧德,習近平響亮地提出了“弱鳥先飛”的理念,“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裏有無這種意識。”

  △1989年7月,習近平冒著酷暑,帶頭步行到寧德下黨鄉調研。

  閩東大山深處,有一個習近平很牽掛的“弱鳥”村莊——赤溪村。

  由於長期交通不便,資訊閉塞,加上村莊林地眾多,耕地匱乏,村民缺衣少食,貧困一直困擾著赤溪村。到上世紀80年代末,整個赤溪村貧困率達90%以上。

  深入寧德貧困村調研後,習近平提出通過移民安置的辦法,從根本上解決部分百姓因為自然條件局限無法脫貧的問題。

  1995年,下山溪22戶畬族群眾成為福建全省第一批整村搬遷的農戶,搬到了新居。此後20多年,當地12個自然村的350戶群眾全部遷到了赤溪行政村所在地。歷經“輸血”式就地扶貧、“換血”式搬遷扶貧、“造血”式“旅遊+産業”扶貧的探索實踐,赤溪村走出了一條“旅遊富村、農業強村、文化立村、生態美村”的脫貧路。

  2019年,赤溪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00元。

  △福建省磻溪鎮赤溪村新貌

  “它的歷程是全國扶貧的一個歷程。”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同赤溪村村幹部和村民代表視頻連線時,對這裡的脫貧工作進行了肯定,祝願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減貧事業的歷史高度,精心謀劃,親自部署,推動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

  曾經的很多貧困村舊貌換新顏,老鄉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2020年9月16日,習近平在湖南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察看村容村貌,同村民親切交談。

  群山環抱之中,1500畝的沙洲現代農旅示範基地內,獼猴桃挂滿枝頭,小黃姜葉隨風搖曳……

  今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湖南考察時,來到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現代農旅示範基地,了解扶貧産業發展和增收情況。

  “我從地裏拔出一棵小黃姜,遞給了總書記。”種植大戶張有發回憶,總書記拿著沾有泥土的小黃姜,向他仔細詢問小黃姜的生長、産量以及經營等情況。

  再過一個月,當地的小黃姜就要大豐收了。“每畝産量能有5000多斤,有11戶農戶通過租金、勞作等方式入股,預計每戶可從中增收8000元。”張有發興奮地説道。

  △2020年9月17日,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現代農旅示範基地,農戶在查看小黃姜的生長情況。

  距離現代農旅示範基地不遠,村民朱小紅家的農家樂客流如織,一家人忙得不亦樂乎。

  曾經,因為沒有技術,朱小紅面臨著創業就業的難題,加上父母年邁多病,兩個孩子要上學,家庭負擔沉重。在村裏的幫助下,朱小紅參加廚師技能培訓,在沙洲村第一個開起了土菜館。幾年時間過去,土菜館的生意越來越好,朱小紅一家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近年來,通過發展紅色旅遊、特色種植産業,沙洲瑤族村已經實現整村脫貧。和沙洲村一樣,全國很多村子環境美了,村民腰包鼓了,大家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今年春天,在帶領全國人民奮力戰“疫”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心中依然掛念著脫貧攻堅這件大事。

  “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本來就有許多硬骨頭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難度,必須儘早再動員、再部署。”3月6日,習近平出席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方面最大規模的會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對打贏這場硬仗作出部署。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一大批制約全國最後52個未摘帽縣脫貧攻堅的難點問題得到解決——截至7月底,52個縣解決了15.6萬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住房安全、義務教育和醫療衛生保障方面的問題;完成剩餘11萬貧困人口的搬遷任務,至此,52個縣約120萬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部完成;初步建立52個縣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的人口和邊緣易致貧的人口,落實幫扶措施,防止他們陷入新的貧困。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地處秦巴山區,是全國52個未摘帽貧困縣之一。近年來,西和縣因地制宜構建産業體系,向最後的貧困堡壘發起總攻。圖為2020年9月4日,西和縣理紅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辣椒種植基地裏,社員在晾曬新一茬的紅辣椒。

  西吉縣是寧夏最後一個未摘帽貧困縣,如今正分秒必爭地衝刺在脫貧攻堅的跑道上。

  一支支隊伍進村,建泵站、修水池、換水源。到今年8月底,全縣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穩定在99%以上,水質100%達標。“真沒想到,甘甜的自來水能流進家裏!”紅耀鄉紅耀村村民柳志俊滿臉幸福。

  △綠色懷抱中的寧夏西吉縣偏城鄉涵江村新貌

  偏城鄉涵江村,一棟棟紅瓦白墻的磚房分佈在青山腳下,平坦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戶戶門口。涵江村原名“爛泥灘村”,這裡曾經村落破舊、道路泥濘,産業發展也十分落後,是偏城鄉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2017年起,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對這裡實施對口幫扶。借助於閩寧協作,涵江村建起了扶貧車間、菊芋種植扶貧基地等,為村民致富搭建了橋梁。短短3年,昔日“爛泥灘村”已經一躍成為偏城鄉的相對富裕村。

  西吉縣,即將翻越最後的貧困大山!

  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邁向全面小康社會,中國人民千年宏願即將夢圓!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習近平的鏗鏘話語,傳遞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堅定信心和決心。

  正如總書記所説,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站在新起點,追求幸福生活的中國人民,必將風雨無阻、勇往直前,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監製丨王姍姍 張鷗

  製片人丨興來 吳璇

  主編丨寧黎黎

  編輯丨張亞楠

  視覺丨楊麗璇

  資料丨楊彩雲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