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麗中國網路媒體生態文明行】“綠色”長沙縣繪出美麗鄉村幸福畫卷

2019-11-13 08: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1月13日長沙訊 (記者 尹賽楠)碧波盪漾,河流蜿蜒。12日上午,“美麗中國網路媒體生態文明行”採訪團來到了位於長沙縣高橋鎮的金橋村,青山綠水之間,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正在記者眼前徐徐展開……

高橋鎮鎮長蘇波介紹當地污水整治情況。(湖南日報供圖)

  污水治理讓昔日“爛泥塘”完成蛻變

  走進金橋村,乾淨如洗的道路,整齊有序的房屋,綠樹掩映下,一大片美人蕉隨風擺動,不遠處的景觀池內,清澈的水流噴涌而出,瞬間引起了採訪團的關注……“你們看到的,是村民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後,達到排放標準的水。”高橋鎮鎮長蘇波告訴記者,村內以前的污水通常就近排放至金井河,造成河流水體較大面積污染,給百姓生活及農作物種植都造成了極大影響。

  2018年起,長沙縣全面開展“兩河流域”及主要排口截污提質項目建設工作,對所有鎮街排水進行截污治污,“高橋鎮污水處理整鎮推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經過處理後的污水達標後排入金井河。(台灣網 尹賽楠 攝)

  “通過改造,我們用一排排的管網將農戶家的生活污水匯集到前處理裝置內,經過格柵池、厭氧池、氧化池、提升池等層層過濾處理後,最後由景觀池排出。”蘇波説,處理過後的污水、黑水,就像“洗了個澡”,搖身一變,成為達到直排標準的一級A水。

  水質提升了,環境變好了,經濟效益也就跟著來了。“7年前,這裡還是一個村級集體經濟不足2萬元的薄弱小村。”蘇波告訴記者,靠著“活”起來的水,村裏的百姓有了盼頭。

  “過去,這裡曾是一處建築面積達2000平方米的廢棄廠房,屬於一家小型石膏板廠”,指著眼前的蘆筍種植大棚,蘇波回憶起了金橋村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石膏板廠對水質污染很嚴重,以前這裡的村民都沒人敢下河下塘,下去一次沾了污泥腿就會爛。”鋻於此,高橋鎮讓石膏板廠退出了經營,廠房就此閒置了下來。

  2016年,高橋鎮啟動“精準扶貧”項目,為農民牽線搭橋引進蘆筍種植,從此,過去的閒置資産,變成了金橋村裏的100多畝蘆筍種植基地。

蘆筍種植基地。(台灣網 尹賽楠 攝)

  “每畝預計産蘆筍500多公斤,每公斤零售價在40元左右。”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的蘆筍均被長沙各大酒店和賓館訂購,訂單不斷,基本上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這些都為當地百姓帶來了一筆可觀的收入。昔日的爛泥塘,如今變成了綠色發展的先進代表。

  近年來,金橋村通過盤活存量資産、助力土地流轉、推動村企合作等方式,依靠“農業+基地”建設,僅今年上半年,種植基地已經接待遊客2萬多人,單日接待遊客最多的時候有800多人。幾年的時間,金橋村集體經濟收入由當初的不到2萬元,預計今年將突破50萬元。昔日污染嚴重的石膏板廠,如今成了綠色生態農莊;曾經讓村民發愁的污染企業,現在生産起了綠色食品。如今的金橋村,正在生態文明建設性中完成蝶變。

  垃圾分類助力長沙縣按下綠色發展“快捷鍵”

  告別金橋,採訪團一路驅車向南,來到了春華鎮春華山村,這裡,同樣是一派和諧的田園風景:白墻黛瓦,街巷乾淨,與金橋村並無二致。很難想像,幾年前的這裡,還是一個臟亂差典型。

垃圾分揀員正在進行工作。(台灣網 尹賽楠 攝)

  “以前村裏垃圾遍地,蚊蠅多,到了夏天,村民們都不敢開窗”,春華鎮黨委書記李壯宇告訴記者,現在村子裏,每戶人家的門口都放置兩個垃圾桶,以便村民們進行初步分類。

  從2014年起,春華山村圍繞美麗鄉村、鄉風文明、環境治理等工作,不斷激發村民對美好生活向住,激勵村民共同參與建設,廣泛動員村民籌資投勞。而在眾多工作中,垃圾分類堪稱最為重要的一環。

  走進春華山村資源分揀中心,記者看到,分揀員們正在進行垃圾分揀,並將分揀後的可回收垃圾打包,搬運至倉庫內……與想像中臭氣熏天的垃圾站不同,在這裡,記者幾乎聞不到任何異味。而在這個佔地面積僅為100平方米的分揀中心內,墻面上分區域寫著“有毒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以提醒分揀員將不同種類垃圾“各就各位”。

分揀中心內不同種類垃圾“各就各位”。(台灣網 尹賽楠 攝)

  “實施垃圾分類並非一帆風順”,李壯宇告訴記者,起初村民並不配合,他們已經養成了垃圾隨手丟的習慣,而對於學習如何進行分類,村民們也不積極。“當時村裏的很多幹部,只能自己動手,挨家挨戶到府幫忙分垃圾。慢慢的,空氣好了,村裏變得乾淨了,村民們自然也感受到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之後大家都主動參與到垃圾分類當中來。”

  近年來,春華鎮積極探索農村垃圾分類新模式,全面推進二次分類,使垃圾減量達到90%,全鎮多個村(社區)獲評省級衛生村、環境衛生五星級鄉村,同時也為推動農村垃圾分類工作提供了可供范示的經驗。“以前鎮上每個月的垃圾要運送100多噸,現在只有2噸。”李壯宇告訴記者,2017年啟動垃圾分類減量示範村建設以後,每月送往春華鎮垃圾轉机站的生活垃圾減量至20噸;自2018年開展其他垃圾二次分類後,進入轉机站的垃圾減至每月2噸。

  目前,長沙縣按照“全民動員、全力推進、全域覆蓋”的思路,以“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為目標,逐步探索出一條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的低碳環保、迴圈經濟之路。據悉,長沙縣現已開展各類專題培訓近3110場次,覆蓋近80%的村民小組,發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指導手冊》20.5萬份。不僅如此,長沙縣的各個村(社區)均按每150戶左右配備1名保潔員,建立專職化、專業化農村保潔員隊伍,全力推行垃圾分類,助力鄉村綠色發展。

村裏的道路變得乾淨整潔。(台灣網 尹賽楠 攝)

  污水變了模樣,垃圾去了該去的地方,長沙縣的美麗鄉村畫卷也越來越亮!(完)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