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共和國的故事治水記】高峽出平湖

2019-09-16 16:21: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三峽工程是我國實施跨世紀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宏大工程,對建設長江經濟帶,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步伐,提高我國綜合國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抑洪水而天下平。2008年,世界上最大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主體工程基本完成。

  自此,三峽上游,洪流滾滾,一瀉千里;大壩下游,波瀾不驚,一派安瀾。三峽工程的成功建設,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面對長江洪水“逆來順受”的歷史,由“人力治江”進入“工程治江”時代,疏通了長江黃金水道的“血管”,為長江增添了生態底色,譜寫出人水和諧新篇章。

  往來貨船正在排隊通過三峽五級船閘。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吉蕾蕾攝

  百年圓夢,攔洪削峰護安寧

  站在三峽工程大壩的壩頂,憑欄眺望,青山綠水間重岩疊嶂,滔滔江水奔涌向前,遊客們紛紛留影紀念。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三峽工程興建前,荊江河段防洪標準十年一遇,超過5.67萬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就會帶來荊江告急、長江告急。1954年和1998年,長江兩次爆發全流域性特大洪水,百萬軍民上堤抗洪搶險,但長江中下游仍然遭受重大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如何解決荊江河段“地上懸河”這一心腹大患,維護長江安瀾,牽動著一代代中國人的心。早在1919年,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就提出了在“三峽建壩”的設想。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追求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人民,在共産黨的領導下,奇跡般地將這一夢想一步步地變成現實。

  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經過幾十年反覆論證,1994年,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1997年大江截流,三峽工程一期完成。2008年三峽工程主體工程基本完成。

  “防洪是三峽工程的主要功能,也是興建三峽工程的首要目的。”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林初學介紹説,三峽水庫運作以來,開始逐步發揮防洪效益。2008年後,經歷了多次洪水考驗,通過三峽水庫攔洪削峰,有效降低了長江中下游幹流水位,使下游荊江河段水位顯著降低,確保了長江中下游防洪安全。2010年7月20日,三峽工程遭遇運作後的最大洪峰7萬立方米每秒,這場比1998年洪峰峰值還高的大洪水,經過三峽工程科學調度,荊江河段、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安然無恙。2012年7月24日,三峽工程又遭遇7.12萬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再一次使長江中下游安然無恙。截至2018年汛後,三峽工程累計“削峰滯洪”48次,滯蓄洪水1455億立方米。

  作為治理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三峽工程讓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有效保護了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地區1500萬人口及2300萬畝良田安全。

  實踐證明,三峽工程在長江防洪體系中發揮著關鍵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極大改善了當代和未來可持續發展空間。

  黃金水道,川江夜航成可能

  “自古川江不夜航。”2010年10月,三峽水庫蓄水至175米正常運作後,庫區回水延伸,增強了烏江、嘉陵江等重要支流航道與幹線的銜接,同時渠化了小江、大寧河、香溪河、神農溪等20余條庫區支流航道,促進了長江上游航道網的建設。結合實施庫區礙航礁石炸除工程,消除了三峽壩址至重慶間139處灘險、41處單行控制河段和25處重載貨輪需牽引段,航行船舶噸位從1000噸級提高到5000噸級,宜昌至重慶650公里航道等級從三級升級為一級,實現全年全線晝夜通航。

  三峽工程為高標準實行庫區港口航道建設和管理創造了有利條件,使得庫區秭歸、巴東、奉節、雲陽、萬州、涪陵、重慶主城區等成為深水港區,極大地加快了三峽庫區港口大型化、專業化和機械化進程。

  同時,三峽工程通過枯水季節流量調節,將葛洲壩以下的最小流量由不到3000立方米每秒提高至5500立方米每秒以上,結合航道整治和維護,增加了航道水深,有效改善了長江中游淺灘河段的航道條件。

  巨閘攬江臥,船行碧波間。數據最有説服力:2002年,通過三峽壩區河段貨運量約1000萬噸。2003年6月,三峽工程通航後,帶動長江航運業迅猛發展。2018年,三峽船閘過閘貨運量達1.42億噸,長江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生態優先,走綠色發展之路

  盛夏的三峽,風景如畫,遊客量也屢創新高。據統計,自1997年三峽大壩旅遊區對外開放後,2007年被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5年接待遊客突破200萬人次,2018年接待遊客達291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得遊客青睞,除了有“世界之最”的光環,與三峽工程始終踐行和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密不可分。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産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近年來,按照“全流域、全生命週期、開放共用、科技創新”的環保理念,三峽集團通過採取生態改善和影響減緩措施、開展流域環境監測、實施庫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充分發揮對長江流域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支撐性作用。

  位於湖北宜昌市區的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黃柏河基地的大型控溫養殖車間內,一尾尾中華鱘幼魚在可以調節水溫的孵化裝置裏歡快地嬉戲,成長到一定階段,它們將被放歸大自然。如今,中華鱘放流活動已走向常態化、規範化。截至目前,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共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鱘500余萬尾。

  中華鱘放流和生態調度實驗,只是三峽工程發揮生態效益的一個縮影。據了解,每年冬春兩季,長江進入枯水期,三峽水庫便會啟動補水調度,增加下泄流量,保障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工農業生産和居民生活用水。

  三峽工程不僅是治理長江水患、實現航運暢達的樞紐工程,也是綠色發電的綜合工程。自三峽工程2003年正式蓄水發電以來,三峽電站累計發電量相當於節約標準煤消耗3.6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億噸、二氧化硫排放42萬噸,同時還減少了大量工業廢水排放,為節能減排和推動低碳發展、綠色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董事長雷鳴山表示,踐行和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三峽集團長遠發展的根本依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吉蕾蕾)

[責任編輯:陳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