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穩健前行】厚植文化自信 增強戰略定力
文化自信的依據何在?
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有歷史根據,而且有現實依據。可以説,它是歷史經驗和現實成就的雙重結合,既具有歷史的連續性又具有現實的可驗證性。
中國共産黨的歷史和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證明,中國共産黨和馬克思主義是文化自信的中流砥柱。文化自信的根據,既在傳統文化之中,又在現實之中,它離不開當代中國社會。近百年的苦難歷史證明,如果沒有中國共産黨,就不可能有重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有組織的政治力量;沒有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就不可能有新中國,就不可能找到重新樹立文化自信的道路。
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的特徵。世界政黨史證明,沒有一個黨像中國共産黨這樣建黨近百年,目標始終如一,朝氣蓬勃,堅持自我革命;也沒有一個黨像中國共産黨這樣長期處於執政地位,把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長遠目標和現實目標相統一,逐步朝既定目標前進。領導人可以換代,但共産黨的領導地位不變;實際政策和措施可以與時俱進,但中國共産黨人的理想信念不變。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地位和實現歷史使命的堅定性所表現的,是中國政黨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優越性。
這種優越性也為西方有些學者所認可。他們説,“中國制度的一大優勢是長遠戰略。在歐洲,我們每四年有一次選舉,有時候,新政府上臺會宣佈一些舉措,到了第二年,一些變革正在緩慢進行,到了第三年,我們要思考下一次選舉。到了第四年我們一切都會停止,因為下一次選舉來臨了,所以我更喜歡中國制度所具有的長遠模式。”還説“擁有強有力的執政黨是件好事,可以採用長遠的模式,而歐洲和美國都太過短期。這就是所謂盎格魯—撒克遜模式。這是一種短期決策模式,只關注股東利益和短期回報,中國更關注長期回報以及回饋社會,我覺得中國正堅持這一原則。”這個看法,客觀地肯定了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地位的優越性。
只要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中國道路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我們就不怕任何狂風巨浪,我們的文化自信力能經受任何考驗。
對“源自於”“熔鑄于”“植根于”應如何理解?
對文化的研究不能限于文化自身,必然要對文化和文化産生的歷史進行研究。這個研究既包括它的根源、發展及其現實基礎。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問題。
不理解“源自於”,就不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根。一個沒有傳統的文化,不知從哪來的文化,如同水上浮萍,經不起風吹浪打,只能隨波逐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是從空地中産生的,廢墟上不可能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如黃河、長江之水,有源頭。它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産,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考察時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敦煌是歷史上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不同文化在這裡匯聚和交融,塑造了獨具魅力的敦煌文化”。中華文化不僅博大精深而且是具有創造性和生命力的。我們的文化歷經5000年發展從未中斷,全賴這種創造力。在歷史上,歷代都有傑出的思想家從不同方面對中華文化積累作出自己的貢獻,積土為山,匯流成海。
如果説“源自於”回答了文化何以自信的“歷史之問”,那“熔鑄于”則回答了中國傳統文化“向何處去”的問題。我們不僅要懂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之根,更要懂得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百年之變中“向何處去”的問題。中國傳統文化向何處去,是決定中國傳統文化塞流斷源,還是繼續向前發展的大問題。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也沒有隨著清王朝的沒落而塞源斷流,不僅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且因為中國人民的頑強拼搏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熔鑄于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中,這種文化走向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連續性,又是文化發展中質的變革。不懂得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立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當代的發展,就不懂得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的辯證關係。如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沒有能夠“熔鑄于”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中,中國傳統文化就有可能重蹈歷史上曾經發生過文化斷流的歷史宿命。
“植根于”則是關於推動文化産生、繼承、發展的動力和文化的源泉問題。歷史證明,人類從事的物質生産活動、政治活動和其他多種實踐活動,是文化産生的社會土壤。它提供凝結為文化內容的源泉,而且提供繼續推動文化發展的動力。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先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經驗的精神昇華;而我們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是中國近百年革命實踐和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精神昇華。不懂近百年來中國的革命奮鬥實踐,不懂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歷史實踐,就難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源頭,就不會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何以“熔鑄”于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逐步培植起來的。
研究文化自信問題,一定要從理論上弄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源自於”“熔鑄于”和“植根于”的問題。這樣才能弄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以及由實踐賦予的精神特質和民族特色。這是從源與流、文化與實踐關係中考察中國文化自信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
強調文化自信意味著什麼?
習近平總書記説:“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
當代中國,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交匯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導我們“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實際上是向全國人民承諾,中國共産黨一定能夠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人民美好幸福而奮鬥;也是向全體共産黨員發出動員令,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入黨誓言,進行自我革命;同時也是向世界宣告,任何外來勢力都不要妄想中國共産黨放棄中國道路,改變中國基本制度。
“四個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強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在當前外部環境複雜、風險挑戰嚴峻、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的情況下,強調文化自信特別重要。因為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人民精神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會因為缺乏文化支撐,就會因為理想和信仰的動搖,就會因為思想缺鈣而失去信心。對於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來説,當前最大的危險是來自於美國等西方勢力用各種極限施壓的手段摧毀我們的自信。“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面對當前世界局勢和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的客觀形勢,我們一定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當然,文化自信絕不是文化自大,更不是文化上閉關鎖國,拒絕文化交流。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華民族自古就信奉“和而不同”原則,是最能吸收外來文化的。漢唐時如此,近代更是如此。當中國共産黨還偏處陜北小城延安時,毛澤東就以他的世界眼光指出,“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更注重文化交流,也更有條件進行文化交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就不僅是一种經濟交往,也是一種文化交往,除了經濟價值外,在文化交流上同樣具有重大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甘肅敦煌時特別強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同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果,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化成果。”
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二十世紀初,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改變了中國文化的原有結構,並增添了許多新的科學元素。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了,重新恢復了中華民族生機勃勃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
就文化而言,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提供了用科學態度審視中國傳統文化,辨別精華與糟粕,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化的科學態度,有力反對文化虛無主義、反對“全盤西化”和復古守舊的保守主義,從理論上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和可繼承性。毛澤東曾提出:“我們信奉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思想方法,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忽視中國文化遺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作過一系列重要論述。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化,沒有貶低中國傳統文化,而是提升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導航器和推進器。
尤其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當它被中國化成為毛澤東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時,就不再是所謂“異域文化”,而是當代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內容。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僅內容是與中國實際、與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結合,而且就語言風格和氣魄而言都具有中國文化特色。我們只要讀讀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讀讀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引經據典所顯示的中國風格,就能明白它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又是中國的。沒有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在近代西方殖民文化和帝國主義文化的強勢攻擊下,中國傳統文化很難有文化自信的底氣。
不要抽象地爭論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尤其是非歷史主義地爭論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高下優劣。一個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理論指導,一個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反對蔑視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虛無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得到思想資源、智慧和啟發,但也要防止以高揚傳統文化為旗幟,反對馬克思主義、完全拒斥借鑒西方文化的保守主義思潮的沉渣泛起。
為什麼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為什麼習近平總書記在高度稱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強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呢?這是一種歷史唯物主義的文化觀,把文化放在整個社會結構及歷史發展中來考察,而不是把文化看成凝固不變的,更不是把它高懸于思辨的太空之中。
文化作為觀念形態,總是與特定階段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處於相互聯繫之中,構成不可分割的社會整體。當然,作為人類精神活動創造的成果,優秀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包括具有超越時代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價值。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仍然會具有兩重性,即超越性和時代局限性,這就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歸納起來主要有三條:一是分辨,區分精華與糟粕;二是激活,通過與實踐結合對傳統文化作出與時代相適應的新的詮釋;三是創新,接續中華民族文化優秀基因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新概念、新觀點。這是一個重大研究課題,而且非一人之力,非一代學者之力。這應該是如何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長期有效的方針。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它包含中國哲學智慧、治國理政經驗、以及社會生活不同領域的眾多思想成果。當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道德倫理思想佔主導地位,但這種道德倫理特色不應遮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不同領域中豐富多樣的色彩。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我們應該放開我們的眼界和視角,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多樣的文化精華。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敦煌時指出,“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和歷史遺存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觀念、道德規範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
毫無疑問,中國傳統道德倫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重要內容。但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如何處理中國傳統道德倫理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實關係是一個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在當代中國,我們需要創造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文化形態,包括道德和價值觀,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新的時代相適應,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創造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和道德倫理規範。為此必然要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這個過程同時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過程。
應該重視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的理論和方法論指導,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對傳統文化的激活作用。離開了這個原則,傳統文化經典就只是一種文本,是一種歷史性存在,難以與現時代相適應。
為什麼説文化自信歸根結底是全民族的事情?
文化自信不是哪一部分人的問題,而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當然,文化自信首先是中國共産黨人的自信。因為在中國,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以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産黨深深植根于我們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中國共産黨匯集了中華民族優秀兒女,有理論、有組織、有紀律,是站在時代前列、引導時代潮流的政治集團,因而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是文化自信的主體。中國共産黨的品格就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中國共産黨人的文化自信就是凝聚並代表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包含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知識分子的文化自信。這是由這個群體的專業和職業特點決定的,各個文化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非物質文化的創造者和傳人都能從自己專業領域發現文化自信的歷史根源和文化傳統,也都能以自己的創造性貢獻強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世界文化學術論壇和文化交流中,中國學者日漸增多。單面輸入和接受的時代已經結束。中國學者廣泛參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文化自信更是對全體人民説的。全體人民的自信,本質上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問題。人民是民族的主體,民族是以文化認同為紐帶的牢固集合。離開了人民的自信,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抽象的;離開了民族的文化自信,所謂人民就會是一盤散沙。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人民是文化的主人。沒有民族的文化自信,沒有人民大眾的文化自信,就不會在這個民族文化土壤裏培育出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和文化巨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僅僅靠少數文化名人,不可能撐起民族自信的大廈。只有全體人民尤其是年輕一代能夠普遍樹立文化自信,才能使文化自信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
文化自信大眾化非常重要。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大眾化問題。他説過:“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通過學校教育、歷史研究、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多種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文化的最大力量是“化人”。如果我們的傳統文化只停留在經典文獻上,只為少數專家和學者所理解,或藏在圖書館而遠離我們全體人民的日常生活,就不能發揮文化的作用;如果我們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只停留在沒有實際措施的口號上,同樣不能發揮它的重要作用。培育人民的文化自信,我們應該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我們的人民特別是青少年,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使全體人民成為有文化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
一個強大而愛好和平的中國,一個經濟發展而對世界繁榮做出貢獻的中國,一個對人類文化多樣性做出卓越貢獻的中國,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作用是無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