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講好新時代中非合作故事
作為中宣部“紀錄中國”項目,反映中國醫療援非的4集電視紀錄片《醫道無界》在中國首個醫師節之際播出後,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該紀錄片真實、全面、立體地反映了55年來中國醫療援助非洲取得的成就,講述了中國醫護人員面對疫情險情生死無懼、面對災難困難義無反顧創造無數生命奇跡的感人故事,展現了中國“有情誼、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8月29日,中宣部在京召開紀錄片《醫道無界》座談會,該片主創團隊、中國援非醫療隊員代表、紀錄片業界專家、有關紀錄片製作機構負責人等匯聚一堂,總結創作經驗,研究如何通過紀錄片生動鮮活講好中國故事。參會者認為,中非合作的精彩故事是《醫道無界》成功的關鍵所在。優秀紀錄片總是孕育于偉大實踐,是展現中國國家形象的良好載體。
在中國醫護人員的守護中,他們重新有了生的希望
攝製方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總監李欣雁介紹,《醫道無界》攝製組歷時1年時間,行程5萬多公里,來往中國14個省區市、非洲9個國家,採訪了包括中國資深外交家和現任駐非洲國家大使、援非醫療隊員及其親屬、非洲國家領導人、非洲友人及普通患者等共計100多位人物,記錄下許多珍貴瞬間。
1963年4月,第一批援助阿爾及利亞的13名中國醫療隊隊員抵達阿西部城市塞伊達,拉開了中國援非醫療的序幕。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數以萬計的援外醫生,為超過兩億的外國患者解除病痛。
“我要跟我父親一樣,為墓園打掃和種樹,我會告訴周圍的人這個中國醫生的故事。”在衣索比亞季馬市郊外,一個稱作“中國小鎮”的社區裏,當地老人若娥多 哈雷講述道,她守護的是一位中國醫生的墓園。
1974年,中國首批援助衣索比亞醫療隊來到季馬,心血管專家梅庚年擔任醫療隊的隊長。梅庚年在當地考察時發生車禍,以身殉職。若娥多 哈雷過世的父親澤烏迪是他的患者也是他的朋友。澤烏迪非常悲痛,真誠地提出要把梅醫生的墓地設在自家院子裏,併為他守墓。這一守就守了30年。在澤烏迪去世後,家裏人按照他的遺囑,把他葬在了梅醫生的旁邊,守墓的接力棒又傳到了若娥多手中。澤烏迪老人一家兩代人的義舉,正是中非友好的真實寫照。更加令人感佩的是,1998年,梅庚年的長子梅學謙也成為援助衣索比亞醫療隊的一員,來到父親長眠的土地,繼續他未竟的事業。
“感謝你們的辛苦工作,謝謝中國”,賴比瑞亞埃博拉病毒感染治愈者金對著鏡頭説。而同樣被治愈的小患者小羅伯特則開心地跟醫護人員一起跳起了舞。2014年初,埃博拉疫情突然暴發,西非兩萬多人感染病毒,死亡率超過60%。2015年1月14日,包括小羅伯特在內的3位埃博拉感染治愈者走出了隔離區病房。他們曾為失去了至親而痛不欲生,他們曾以為不可能再活著離開那裏。在中國醫護人員的守護中,他們重新有了生的希望。
當代“白求恩精神”對深化中非合作具有特殊意義
50多年來,中國有51位醫療隊員獻出了生命,長眠在了非洲大地。《醫道無界》中記錄的這一個個援非醫療的故事正是半個世紀來中國醫療援助的縮影。
在阿爾及利亞,國家戰亂時,非洲當地人用身體為中國醫生遮擋子彈;在迦納,中國醫療隊協助當地醫生掌握先進醫療技術,培養了一支“不走的中國醫療隊”,成為西非地區最好的心外科中心;在印度洋島國葛摩,中國醫療隊經過近十年的艱苦工作,消滅了當地惡性傳染病瘧疾……目前該片在全國累計觀眾規模達8000多萬人次,節目的全國到達率為6.49%。醫師節當晚播出後,在全國專題類節目中收視排名第一。
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説,《醫道無界》用小故事講述大道理,生動詮釋了“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中國醫療隊精神,體現了中非血濃于水的深厚友誼,反映了中國文化“為天地立心”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情懷,是外宣紀錄片的成功典範。紀錄片業界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聚焦聚智聚力打造外宣紀錄片品牌。
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胡正榮認為,中國援助非洲醫療隊及其故事既有中國特色,又具有世界意義。真實、生動、感人,有張力,有生命力,緊緊抓住了人類社會生命健康這個痛點。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主任于運全表示,紀錄片中選取的故事有溫度、易共鳴、有細節、有深度,能夠感染人打動人。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有力闡釋了中國醫療援助非洲是雪中送炭、急人所急,是讓當地百姓受益的民生工程。
“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當前,醫療衛生領域的國際合作,則是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這種當代的“白求恩精神”,對深化中非合作具有特殊意義。經過這些年的務實合作、真情付出,中國有更多豐富的實踐和故事資源可供挖掘,這也是我們講好中非合作故事的基礎和底氣。在中非合作迎來難得歷史機遇期的當下,用紀錄片等形式講好新時代的中非合作故事大有可為,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