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十年:成都農商銀行探索多項農村金融改革試驗 做鄉村振興金融供給支柱
圖為2018年初,成都農商銀行農貸客戶經理正在向農戶宣講農貸政策。
四川新聞網成都5月9日訊 (羅夢宇) 十年,可以是樹人的十年,可以是青春激蕩的十年。在四川,過去的十年,是浴火重生的十年,承載著全中國的記憶和牽掛。5月8日,以“奮進 巨變 展望”為主題的汶川大地震10週年全國網路媒體四川行活動走進都江堰市,實地探訪四川地區最大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成都農商銀行在金融支援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跨越式發展過程中,著力提升三農金融服務能力,推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再升級,爭做鄉村振興金融供給支柱。
充當地方金融主力軍
助推災後重建跨越式發展
時間回溯到十年前。“5 12”汶川大地震共造成成都農商銀行轄區279個營業網點不同程度的裂縫、垮塌、斷電、斷水,佔總網點數的47.5%。但此時的成都農商銀行,卻承載著比以往更多的責任——作為與“三農”聯繫最緊密的金融機構,成都農商銀行的營業網點幾乎覆蓋了成都市所有鄉鎮,它像深入農村肌體的毛細血管一樣,承擔著為受災地區百姓提供恢復生活、生産所需資金的重任。
儘快恢復營業,成為震後擺在成都農商銀行面前最為急迫的事情。為此,成都農商銀行成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全力投入抗震救災戰鬥。
在克服重重困難後,震後第三天,在都江堰幸福大道上,一家全新的“帳篷銀行”開業了。這不僅是災後成都農商銀行在都江堰恢復營業的第一個網點,也是都江堰首家恢復營業的金融機構。雖然網點條件簡陋,但是電腦、列印機、提鈔箱、密碼輸入鍵盤一應俱全,可以辦理一切業務。其後的3周時間內,成都農商銀行一邊就近建臨時“帳篷銀行”,保障持續營業服務,一邊全力搶修,使地震中受損的150個營業網點全部恢復正常營業,成為支援災區、穩定金融秩序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許多村民在地震遺失了存摺、身份證、戶口簿等資料,成都農商銀行還儘量簡化了業務辦理手續。僅需要依靠村上出具的身份證明,村民們就可以在成都農商銀行取出應急生活費。
隨著恢復營業工作的有序推進,成都農商銀行開始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災後重建上來。通過踐行受災城鄉住房重建優先、公共設施重建優先、基礎設施重建優先、重大産業重建優先的“四優先”政策,努力為災後重建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如何破解信貸大力支援災後重建,解決重建資金需求大的難題,成都農商銀行在支援災後重建的過程中,緊抓成都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歷史機遇及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綜合成果,對個人(農戶)實行“四不”原則:不催收催繳、不罰息、不作為不良記錄、不影響其繼續獲得災區其他信貸支援;同時大力探索農村土地、房屋産權融資模式,保障受災居民能夠有足夠資金和信心重建家園,發展生産,有效避免了修新不如舊、簡單重建等問題。
在災後重建的幾年時間裏,成都農商銀行還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援,如貸款不受原授信額度限制、不受擔保方式約束、不受擔保機構的局限等,並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與生産災後重建急需産品直接關聯的企業的信貸支援。
同時,成都農商銀行持續支援災後基礎設施建設。在加強與區(市、縣)政府部門及市級投資平臺公司的聯繫和溝通的同時,積極參與對毀損基礎設施項目的恢復重建,支援政府統一規劃的受災村、社農民集中居住小區建設。
數據統計,震後三年,成都農商銀行共發放災後重建貸款78.82億元。其中:發放農戶住房重建貸款23695戶,金額10.77億元;發放城鎮住房重建貸款1066戶,金額6060萬元;發放抗災生活貸款153萬元;發放企業生産恢復貸款9.05億元;發放農業生産恢復貸款5223萬元;發放受災群眾集中居住區建設貸款5.55億元;發放抗震救災物資生産貸款2.47億元;發放基礎設施重建貸款52.91億元。
加大産品和服務創新力度
不斷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能力
如果説,震後三年是成都農商銀行以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為撬動點,助推災後重建跨越式發展的奇跡。那麼,接下來的幾年間,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能力,成為成都農商銀行農村金融服務再升級的突破口。通過融入成都市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加強創新産品和服務,提高“三農”貸款可得性,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網路,成都農商銀行實踐出多個創新性經驗:
——改進 “兩權”抵押貸款,擴大農村産權融資範圍,陸續將農業設施、林地經營權、林木(果)權(非林地經濟)等納入可抵押範圍。截至2017年末,成都農商銀行農村産權融資貸款餘額42.73億元。因為成效顯著,該行農村産權抵押貸款榮獲得中國銀監會、中國銀行業協會授予的“最佳農戶金融産品創新獎”。
——推出農村土地綜合整理貸款。通過支援農村新居建設,促進産村融合,成都農商銀行走出了一條“地權資産化、土地金融化、鄉村市鎮化”的新路子。截至目前,該行已累計發放該類貸款40余億元,其支援的成都市郫都區安龍村和青杠樹村、溫江區“幸福田園”、崇州市五星村等項目,已成為成都市新農村建設示範窗口。
——創新推出全新標準化系列産品“惠農時貸”。2012年,為支援成都市特色農業産業發展,成都農商銀行創新推出了標準化系列産品“惠農時貸”,可覆蓋生豬養殖、家禽養殖、水産養殖、蔬菜種植、獼猴桃種植、花木種植、水果種植、茶葉種植、食用菌種植、中藥材種植等三大主導産業和七大特色産業,支援生産、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截至2017年末,成都農商銀行已累計投放“惠農時貸”近2億元,支援農戶近3000戶。
——首次推出“養老貸”。2012-2014年間,為助力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成都農商銀行推出了支援困難人群參保的“養老貸”,並針對低保、重度殘疾人等特殊人群,制定專項貸款方案,真正實現“老有所依”。截至目前,該行已累計發放“養老貸”1.52億元,支援5000余名參保人員。
——量身定制“專合貸-社員貸”、“專合貸-合作社貸”、“家庭農場貸”、“農職易貸”等特色信貸産品。2014年,為支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成都農商銀行針對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信貸産品。截至目前,該行已累計為1000余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了綜合金融服務。
——創設 “三個一”農村金融服務機制。2015年,為解決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難題,成都農商銀行依託成都市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的建設,推出了村級金融服務“三個一”工作制度——每個行政村設置設立一名金融服務聯絡員、入駐一個村級金融綜合服務站、形成一套村級公共服務金融聯動機制。目前,該行已入駐村級金融綜合服務站1500余個,配備金融服務聯絡員2000余名,鄉鎮網點覆蓋率超過80%,使農村金融服務便捷度進一步提升。
——探索 “惠農微銀行”農村綜合服務模式。2016年,結合農村空心化,留守老人現代金融服務工具接受度不高、普遍使用存摺等特點,成都農商銀行開始在農村布放惠農終端,可開展小額存取款、轉帳、代繳費等多項業務。截止到2017年底,該行已布放100台惠農終端,覆蓋15個區(市、縣)。
——實施 “一縣一品”信貸模式。2017年,成都農商銀行圍繞“結合當地産業特點,創新一種業務模式,打造一個新産品,支援一個特色産業”的産品創新思路,大力開展産品和服務模式創新,支援區域特色農業産業發展。如在鄉村旅遊資源豐富的都江堰、彭州區域,成都農商銀行推出了20萬純信用的“農家樂”批量農戶貸款,支援農戶修繕房屋,採購設備,發展鄉村旅遊;在全國農産品集散中心——彭州市,該行推出了“農産品倉單質押貸款”;在花木産業核心區——溫江,該行推出了“花木抵押貸款”、“花木倉單質押貸款”。“一縣一品”信貸模式實施後,引領全轄其他分支行結合當地實際,對這些成熟的信貸模式大力推廣複製,助推區域特色産業提檔升級,實現群眾致富增收。
通過創新産品和服務模式,成都農商銀行建立起了“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在成都廣袤的農村地區實現了“取款不出村、貸款送到府、理財送下鄉、資金通天下、服務全天候”,大大提升了農村金融服務水準。
深化農村金融改革
做鄉村振興金融供給支柱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升到戰略高度,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瞭方向、明確了重點。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成都市隨後召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大會,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思路——十項重點工程、五項重點改革,時間表、路線圖、方法論,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成都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
今年4月,成都農商銀行審議通過了《成都農商銀行金融服務鄉村振興五年規劃》,計劃通過深度融入相關改革試點,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為加快形成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新面貌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服務支撐。
《規劃》在信貸支援中明確提出增量、增新、增重點的新目標,包括年均涉農投放規模增速8%-12%、每年創新三農信貸産品(或業務模式)5個以上、做好對重點工程建設的信貸支援等內容。
《規劃》中還提出,要繼續擴大村級金融綜合服務站覆蓋面,實現村級公共服務與金融服務協同發展,到2022年實現金融綜合服務站對行政村的全覆蓋,提升農村金融服務便捷性、可得性和公平。
此外,該行還將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新機制,打造適應新時代農村金融工作要求的高素質隊伍:一方面,探索農貸客戶經理本土化招聘機制,發揮客戶經理人熟地熟優勢,在保持“一個鄉鎮、涉農街辦至少配置一名農貸客戶經理”的基礎上,根據鄉鎮農戶數量,逐步提升客戶經理配比,力爭2022年農貸客戶經理達到500名:另一方面,分期分批培養立志於投身“三農”金融、具有專業能力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兩師一員”——農業經濟師、農村金融師、農村金融員隊伍,三年內全行專業農金人才達到200名以上,以發揮其在産品創新優化、行業政策分析、業務管理提升、三農機制建設等方面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