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馬克思經濟學指引中國經濟發展航向

2018-05-09 11:33: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李義平

  馬克思經濟學不僅是革命的,而且是建設的。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我們更應當從經濟運作、經濟建設、經濟發展的角度研讀《資本論》,讓《資本論》充滿時代活力。

  認真研讀《資本論》,就可以發現《資本論》在指引我國經濟前進的方向,使之沿著正確的方向持續發展。

  馬克思在1867年7月25日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的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産關係和交換關係”。在一定意義上,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就是市場經濟的生産方式。馬克思的革命性結論建立在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作的分析上。馬克思經濟學不僅是革命的,而且是建設的。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今天,我們更應當從經濟運作、經濟建設、經濟發展的角度研讀《資本論》,讓《資本論》充滿時代活力。

  認真研讀《資本論》,就可以發現《資本論》在指引我國經濟前進的方向,使之沿著正確的方向持續發展。

  實體經濟的高品質發展是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根基

  馬克思認為生産決定消費。馬克思這裡所講的生産,是實體經濟,是産業資本從事物質産品的生産活動。在《資本論》第一卷題為《商品》的一章中,馬克思指出:“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使用價值是商品這一物質産品的、社會的、物理形式上的有用性。由價值形式,進而由貨幣形式錶現出來的財富是物質的,是由使用價值所表現的社會財富支撐的。只要這些使用價值量不變,表現其價值量的價格或高或低都不影響一國實際財富的增減。

  三卷《資本論》在邏輯安排上體現了實體經濟是全部經濟活動基礎的原則。其中第一卷研究的是資本的生産過程,這是由生産物質産品的産業資本完成的。第二卷研究的是資本的流通過程,具體研究的是創造物質財富的産業資本的迴圈、週轉以及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第三卷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産的總過程,論述了其他資本形式,如商業資本、銀行資本等是如何産生,又是如何服務於實體經濟,如何參與由實體經濟裏的産業資本所形成的剩餘價值分割的。它們服務於産業資本,並由此得到以平均利潤形式錶現的回報。如果沒有實體經濟,商業資本、銀行資本則斷然不能産生。如果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商業資本、銀行資本即使産生,也難以持續,因為它們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以實體經濟、物質産品生産為標準,馬克思區分了生産勞動和非生産勞動,認為從事物質産品生産的勞動才是生産性勞動,其他人的勞動,如演員的勞動、金融從業人員的勞動都是非生産性勞動。亞當斯密也持這一觀點,亞當斯密認為一國的富裕第一在於勞動者的熟練程度,第二在於勞動者參與物質産品生産的比例。馬克思的宏觀經濟範疇,如社會總産品、社會總産值,也是實體經濟的反映。

  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實踐證明了馬克思的遠見卓識,三次工業革命都落腳在實體經濟上,發達國家的經濟繁榮主要靠的是實體經濟而且更主要是製造業。一個大國經濟若脫離實體經濟,或是過度虛擬化、過度金融化就會形成産業空心化,那是很危險的。實體經濟事關一國的經濟基礎,實體經濟裏的製造業事關誰來裝備這個國家,事關這個國家的強大。我們必須給實體經濟,給製造業以特別的高度的重視,在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一定要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

  金融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不應過度金融化

  馬克思研究了貨幣,以及貨幣的演化及虛擬資本。馬克思認為貨幣也是商品,最適合充當貨幣材料的是金銀。貨幣的基本功能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馬克思指出,流通中的貨幣量不是任意的,而是與待實現的商品價額總額成正比例關係,和同名貨幣的流通速度成反比例關係。馬克思研究了紙幣,認為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只不過是貴金屬貨幣的價值符號。紙幣的流通量限于它所代替的金屬貨幣量,超過這一限制,紙幣就會氾濫起來。馬克思寫道:“紙幣的發行限于它所象徵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的數量……如果今天流通中的紙幣已經達到了這些渠道所能吸引的飽和程度,明天紙幣就會因商品流通發生變動而氾濫起來。一切限度都消失了。”當紙幣的限度被突破的時候,那就是通貨膨脹,就是災難。馬克思借用威廉配第的話指出:“貨幣不過是國家軀體的脂肪,過多就會妨礙這一軀體的靈活性,太少使他生病。”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