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小村莊和大城市的“遠山結親”

2018-02-08 09:4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3、不斷深化的新時代扶貧模式

  據統計,2014年至2016年,蒼溪縣在“以購代捐遠山結親”模式的帶動下,累計實現44個貧困村和5.3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年初的14.8%下降到2016年年底的6.8%,岫雲村也被評為四川省首批“四好村”。

  隨著該模式在蒼溪縣岫雲村一炮打響,影響日深,四川涼山、新疆喀什等地也相繼成功嫁接,形勢似乎一片大好。然而正待騰飛之際,質疑的聲音也接踵而至——有人提出,“只論年頭不論斤”的養殖理念,固然能保證“歲月靜好”,但規模和效率卻受到了限制。産業的本質是要做大的,扶貧也不能局限于一鄉一縣,規模與品質的矛盾如何化解?

  “遠山結親是一套很有效的致富模式,但如果遍地開花,資本擴大,傳統的養殖優勢還能否保留,受利益驅動的人心還能否用一年時間沉下心來搞養殖?”蒼溪縣社科聯主席趙文勇就表達了這樣的擔憂。

  人心不古,“年華”不再。這也是初創者李君內心最大的擔憂。躊躇之際,黨的十九大的召開,又給李君吃了一顆定心丸。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他堅定了信心:一定要把規模做大,惠及更多農戶。“所謂擴大規模,主要是擴大農戶的數量,在更大範圍內尋找優質的生産者,而並不增加每戶的生産規模。”在保證品質的基礎上,李君更關心的是通過網際網路平臺擴大市場和銷售的邊界。

  因地制宜,以銷帶産。這是他所理解的傳統農業與現代化結合的最佳方式。

  “我們對現代化常常有種誤解,以為現代化就一定代表大規模集約化的生産方式。”李君意識到,行銷理念的進步,生産的精細化,同樣也是現代化。曾有外國友人評價説,他這是在以“奢侈品”的方式打造優質農産品,而在他看來,隨著人民群眾愈加富裕,這一模式不僅可以在扶貧上大放異彩,也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道上造福更多百姓。

  “李君和他開創的‘遠山結親’扶貧實踐最可貴之處,在於它可以複製。”廣元市委書記王菲説,蒼溪縣最希望輸出的並非一己的品牌,而是在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之間架設橋梁、因地制宜求發展的新時代扶貧模式。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