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扶貧2018,這些“硬骨頭”如何啃

2018-01-24 13:52: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實現“真脫貧”“脫真貧”還需要哪些精準之策?扶貧過程中如何避免形式主義?如何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共議脫貧攻堅怎麼幹

  扶貧2018,這些“硬骨頭”如何啃(群言共識生活如何更美好⑤)

  本報記者 楊 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面對硬任務,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脫貧攻堅怎麼幹”牽動公眾神經。實現“真脫貧”“脫真貧”還需要哪些精準之策?扶貧過程中如何避免形式主義?如何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一起來聽相關領域的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怎麼説。

  用監管力戒形式主義

  脫貧攻堅已取得決定性進展:2012年底,我國有貧困人口9899萬人,到2017年底剩餘貧困人口在3000萬左右,5年來累計減貧6600萬人以上,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減少了2/3以上。2016年有28個貧困縣率先脫貧摘帽,第一次實現了貧困縣總量的減少,預計2017年還會有100個左右的貧困縣脫貧摘帽。

  數字亮眼背後,是給力的政策供給,也凝聚著幹部群眾真抓實幹的心血。但也要看到,脫貧攻堅“戰場”上,還有一些難啃的“硬骨頭”:一些地方政策落實不到位、不精準,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數字脫貧現象仍然存在,有的地方更是把脫貧工作“文件化”“會議化”“表格化”,甚至在考核評估中弄虛作假……這些都將影響總體目標的達成。

  在現有的評估考核體系下,為何會出現形式主義的現象?不少委員和專家表示,當前脫貧考核過多過濫,精準扶貧異化成為“精準填表”,無法精準量化或核實的“數字”變成了“數字造假”,“層層加碼”讓基層幹部“疲於應付”。

  全國政協委員張周平建議改革考核方式,為扶貧考核“瘦身”。“通過減少填表報數、減少考核頻次、取消不必要的考核,減輕基層工作負擔,注重年終考核與平時考核的結合,防止‘一考定終身’。同時,強化考核的統籌整合,增加對脫貧人口返貧情況考核,針對摘帽縣、退出村、脫貧戶提出後續扶持政策,從而提升脫貧品質。”張周平説。

  “如果僅依靠政府監管,成本高、難度大、漏洞多,因此監管過程中發揚民主十分必要。”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霍學喜建議,扶貧過程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承擔扶貧項目的責任人和被扶貧的對象,都應該深度介入監管,為利益相關者提供充分的話語權和暢通參與評價的通道。

  從“漫灌”到“滴灌”,精準扶貧工作的動態監管是一個難題。不少專家建議通過網際網路建立扶貧資訊數據庫,實現資訊化管理。“通過定期更新資訊,扶貧工作部門能及時、準確地掌握各貧困地區、貧困戶的資訊,及時分析致貧原因,提出針對性強的扶貧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同時幫助扶貧工作部門及時了解扶貧資金的落實情況、取得的成效和不足,持續完善相關扶貧政策。”張周平説。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