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莊和大城市的“遠山結親”
2、網路時代催生出精細農産品
“大家所熟知的共用經濟,主要在大城市。其實在農村,也可以發展農業共用經濟。”在去年12月初舉行的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李君作為大會唯一一名基層村支書,發表了關於“網際網路+小農戶”的主題演講,小小的岫雲村扶貧模式,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其實早在兩個月前,因為“遠山結親”扶貧模式的突出成果,李君榮獲了“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但顯然,他並不滿足於此。在他看來,這一“城鄉統合、以城帶鄉”的思路一旦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將有更廣闊的天地可供翱翔。
借助網際網路技術,村裏的幹部建立了一套專業的監管和收購體系。當記者走訪鎮上的養殖家庭時,常常能看到雞圈、豬圈一角懸挂的攝像頭,和家畜身上佩戴的數據監測“耳標”。
“客戶訂單下來之後,農戶的家禽從購買回來,到最後宰殺,我們都會實施全程的品質監控,並進行不定期的抽查。”岫雲村專業合作社主任陳勇益表示,他們借此對附近村鎮農戶建立誠信評估體系,既是對消費者負責,也是對村民的激勵。
在網際網路時代,傳統行銷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轉變。過去收購的衡量標準就是重量,生産者一味逐利,往往以次充好,餵養了大量的“飼料豬”。如今岫雲村則提出了“去規模化、去重量化”的口號,不按重量計價,只看養殖時間,從而涌現出“時光雞”“歲月鴨”“年華豬”等主打優質理念的精細農産品。
“養殖農戶和家禽實現數據關聯,消費者買家禽的時候通過二維碼就能看到這個家禽是誰養的,養了多長時間,通過家禽建立的也是人和人之間的信任關係。”李君説。
金梁村四組的孫永秀、岫雲村三組的李培華都是“年華豬”的養殖者。一旦驗收合格,他們就能以每頭豬2000元的底價賣出,不僅高於市場價,更有每年60元的獎勵性增長,最高可達3000元。
“2017年賣了6頭豬出去,進賬一萬多元,生活改善不少咧。”72歲的吳勝欽笑著説。年輕時主要依靠在外辛苦務工營生,他告訴記者,如今年紀大了,他希望回家專門踏踏實實搞養殖,過上安逸的“小田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