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著力強化制度性供給(話説新農村)

2018-01-07 15:36: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鄉村振興要通過強化制度性供給,實現科學規劃,注重品質,從容建設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無論是住在城裏還是生活在鄉下,我們心靈深處這份依戀、這份思緒、這份寄託,始終夢牽魂縈。這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在血液裏、在骨子裏的世代相承,須臾不離。

  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現。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始終堅持“重中之重”戰略思想、切實把農業農村發展擺上優先位置的又一重大決策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

  完善産權制度改革,強化制度體系供給。要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改到深處是産權。農村産權制度是否完善,關係著農村生産力能否得到進一步解放,關係著農民積極性能否得到進一步發揮,關係著農民利益能否得到進一步保護,關係著農村集體資産效能是否進一步提升。

  中央審議通過的有關農民股份合作和農村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目標在於探索賦予農民更多財産權利,明晰産權歸屬,完善各項權能,激活農村各類生産要素潛能,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這是農村改革一項重要頂層設計,是農村集體經濟改革重大制度創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制度供給。

  産權清,則主體活、要素活、市場活。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有6.7萬個村、6萬個村民小組完成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其中,北京、上海、浙江95%以上的村已完成改革任務,這些村累計向農民發放股金分紅2840億元,2016年當年分紅434.1億元。目前,各地紮實有序推進試點任務,開展成員身份確認、資産折股量化、股權設置管理、收益合理分配探索,改革試點實現良好開局。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強化改革體系供給。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係。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是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創新,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自我完善。

  作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礎,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要平穩有序開展,依法依策規範推進。目前,試點範圍擴大到2724個縣、3.3萬個鄉鎮、54萬個行政村,已完成確權面積11.3億畝,佔二輪家庭承包耕地賬面面積的84%。

  作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體系化的重要標誌,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塊地”改革試點進入攻堅關鍵期。據統計,33個試點地區已累計出臺約500項具體制度措施,改革的綜合效益日益顯現。

  突出新興要素改革,強化職業農民制度供給。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産率。

  截至目前,全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量超過300萬個,新型職業農民總數超過1400萬人。其中,家庭農場達到87.7萬家,種植業家庭農場平均經營規模170畝左右,逐漸成為我國農業生産的新生力量。

  要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發揮科研人才支撐作用,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農村振興,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建設。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縛農民手腳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視。目前,全國農業産業化組織超過41萬個,輻射帶動種植業生産基地約佔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的60%,帶動的畜禽飼養量佔全國的2/3以上,其中各類龍頭企業超過13萬家。從事農業生産託管的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15.3萬家,託管服務總面積近2億畝,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力量。

  推進綠色發展改革,強化支援保障供給。要開拓投融資渠道,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改進耕地佔補平衡管理辦法;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強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水準。

  農業補貼、金融保險、價格調控等政策要加快轉型,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支援保護政策體系。繼續深化農産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推進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三補合一”,重點支援適度規模經營和耕地地力提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要科學規劃,注重品質,從容建設。要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制度性供給,苦幹實幹,久久為功,扎紮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向前推進。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