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九件大事”系列評論之七
劉 暢
大好河山,生機盎然,一抹抹綠色描繪在美麗中國新畫卷上。
功在當代,利在韆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推動中國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引領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上闊步前行。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之於中國,既古老,又現代。以生態文明為指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彰顯了中國共産黨人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正是樹立生態文明觀、引領中國走向綠色發展之路的理論之基。
黨的十八大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分別確立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和綠色發展的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還專門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僅2016年,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文件就超過20件。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漸完善。
為了留住更多的藍天,我國空氣污染治理的力度空前加大。壓減燃煤、淘汰黃標車、整治排放不達標企業,啟動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實招發力,實效已現。與2013年相比,2016年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33%、長三角區域下降31.3%、珠三角區域下降31.9%。
就在今年,充滿改革創新意味的“河長制”,在全國範圍全面啟動實施,河長們可以越過傳統的行政邊界,按照生態規律來保護流域生態;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在全國範圍停止,標誌著100多年來向森林過度索取的歷史將終結,重點國有林區、國有林場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的發展新階段;生態補償邁出實質步伐,明確跨界流域補償基準,到2020年,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補償將實現全覆蓋。
生態文明建設搞得好不好,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很重要。幾年來,一場場環保問責風暴在各地掀起。2015年底,中央環保督察巡視從河北省開始,不到兩年已覆蓋全國23個省份。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對16個省份的6000余人問責。一些地方領導幹部開始真正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分量,思想上的“霧霾”一掃而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逐漸成為共識。用最嚴格的制度、最有力的舉措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綠色更有活力。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我們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當然,繪製這幅美麗中國藍圖,需要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那顆綠色的種子早已在人們心中植根、發芽,茁壯成長。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