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看“大數據”如何助力精準脫貧
行走在洛隆縣孜托鎮加日扎村,在這個古樸的村子裏,記者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些村民家裏貼著一張二維碼,在年代久遠的門板映襯下顯得格外顯眼。
記者停下腳步,拿出手機想一探究竟。對著二維碼一掃,隨著“嘀”的一聲,手機螢幕上立刻彈出一個頁面——貧困戶(群培)2016年的詳細情況。往下一翻,群培的家庭基本情況、家庭成員基本情況、因戶施策幫扶情況、因人施策扶貧措施幫扶情況、結對幫扶責任人情況、幫扶成效及脫貧評估一一羅列,細細一數,裏面竟有一百多個子項內容。
走進群培家中,色彩鮮艷的藏櫃倚墻而立,電視、音響等現代傢具一應俱全。一坐下來,記者就和他聊了起來,看看手機上顯示的這些數據是否真實。
“你們家現在有5口人,你是一名協管護林員,你的女兒是草管員,你倆一年的工資收入一共是6600元,再加上産業扶貧項目帶來的收入,去年你家的純收入是2.04萬餘元,實現了脫貧,是這樣的嗎?”記者一邊瀏覽手機,一邊詢問。
群培點點頭。“對的,對的!我們村有一個民族手工藝加工廠,我在那裏參加了一個月培訓,不僅學會了技術,每天還有50塊錢的補助。後來,我還參加了溫室大棚蔬菜種植和木工培訓。靠這些技術,打零工也有不少收入。去年,我家通過各項政策和補助,年收入2萬多元,現在我們一家人生活得很好。”
與群培聊天結束後,記者又找到另一張二維碼,拿出手機一掃,看看這一家人的生活情況。
江村扎西家是低保貧困戶,7歲的女兒在上學,一家人一年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有4216元,通過蔬菜大棚種植和勞務輸出,去年的家庭純收入是11748元,也實現了脫貧。
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清楚了解每個建檔立卡戶的詳細情況,即使沒有工作人員講解,記者也可以知道貧困戶的脫貧情況,而這一切源於大數據平臺的運用。
“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前提。長期以來,由於貧困居民數據來自抽樣調查後的逐級往下分解,扶貧中的低質、低效問題普遍存在。如今我們採用精準扶貧大數據應用平臺,從精準識貧入手,切實分析各戶致貧原因,動態掌握貧困戶基本資訊,做到了底數清、問題清、任務清、對策清、責任清。”洛隆縣副縣長蘇宏偉向記者介紹。
為進一步加強精準扶貧資訊化建設和管理,洛隆縣在運用好全國扶貧開發資訊系統的同時,開發了洛隆縣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應用項目。全國扶貧開發資訊系統每年3月份開放一次,供全國各地進行資訊更改和錄入。相比之下,洛隆的大數據應用更靈活、更及時,可以根據貧困戶資訊變動情況隨時進行資訊更改。
在加日扎村的一條水渠旁,村民布窮正在進行水渠檢查工作。只見他繞著水渠慢慢走著,一會兒搬開水渠旁散落的石塊,一會兒拿著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水渠墻面,細細檢查著。
“當初我們讓各村上報符合水渠管理員的貧困戶名單,那時布窮並沒有在名單內,但我們通過大數據平臺篩選,發現布窮也符合要求,便分配給他這個崗位。”洛隆縣扶貧辦副主任王曉偉告訴記者。
“我一週檢查一次水渠,這份工作不累,我很珍惜,我會好好幹下去。”布窮的兩個孩子在上高中,家裏的經濟來源全靠他一人。完成這份工作後,他還會去工地上開拖拉機做運輸工作,如今生活逐漸轉好。
洛隆縣大數據平臺通過精準識別各類原因致貧的建檔立卡戶,確保“5+N”脫貧措施覆蓋到位,做到不漏一戶、不錯一人、不少一人。平臺通過數據對比後進行科學分析、科學決策,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職能。此外,平臺結合每一戶情況形成二維碼,貼在每戶家中,讓每一戶都可以調取自己的數據,了解享受的政策,提高群眾的知曉率和滿意度,真正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以大數據平臺做基礎,截至2016年底,洛隆縣完成2892人貧困戶脫貧,比任務規定的1718人超額完成68.33%。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