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網路媒體走轉改】三個黎平人的返鄉之路

2017年02月17日 15:46:27  來源:當代先鋒網
字號:    

  擁有90個中國傳統村落的侗鄉黎平因地制宜探索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模式,不變的主題是通過對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與村民共用發展成果,讓傳統村落“美起來、強起來、富起來”。其間,侗鄉村民們將個人理想“連接”家鄉現實的種種探索,將成侗鄉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30歲,回地捫”

  正月十四,住在母寨、寅寨、模寨、圍寨、芒寨的5個房族的地捫村民圍坐在千三鼓樓下的火塘邊。這個位於黔東南州黎平縣茅貢鄉清水江支流源頭的大山深處的小侗寨,在春節期間天天都是節日——踩歌堂、唱侗族大歌、演侗戲。從正月十一到十五,五大房族互相請客吃酒,這一天是母寨請客。

  千三鼓樓下堆著4袋大米,老人們圍坐火塘邊嘮嗑,鼓樓邊清澈的小溝渠裏飄著幾片菜葉,這是婦女們在溝渠上游洗菜,小夥子們拉來三頭豬在下游宰洗,村民搬出立式音響,跳脫的音符便在春光中“蹦躍”起來……

  22歲的吳文成在廣州郊區一家印刷工廠工作三年了,今年他想在家過完正月十五再去上班。春節,他從廣州給父親帶了一瓶紅酒,他計劃著回廣州時帶上媽媽做的“腌肉”和“腌魚”。貴廣高鐵開通後,吳文成的返鄉路程從24小時縮減至6小時左右。“從前都不敢帶太多家鄉特産去廣州,路程遠,要轉汽車和火車,提著太重。”

  “外面的大城市變化太快了,而地捫卻像我媽親手做的腌魚,還是那個親切熟悉的味道。”吳文成在微信朋友圈裏寫下這句話。

  貴州黔東南黎平縣茅貢鎮地捫侗寨,盛裝打扮的侗族群眾前來參加“千三歡聚節”。楊代富 攝.   在地捫,設有由政府成立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管委會,委員會由鄉黨委書記牽頭。其重要職責之一就是與村民攜手保護傳統村落古建築,保護記得住鄉情、留得住鄉愁的鄉村生活。

  目前,地捫所在的茅貢鄉完成了自然村落圈內十余處重要歷史建築和傳統公共建築的修繕,並規劃建設了一批諸如侗歌侗戲傳習展演中心、古法手澆紙傳習演示坊、侗族靛染傳習演示坊、旅遊接待中心、村民産品寄賣店、公共垃圾桶等一批公共設施等。資金來自“傳統村落文化保育和社區發展公共基金”,它由政府引資、社會捐助、社區産業發展提留款等形式注入。

  茅貢鄉黨委工作人員介紹,涉及私人産權的文物保護建築、保護民居建築,需由當事人提出維護和修繕補助申請,簽訂協議明確當事人對保護建築的義務和權利,然後由工匠隊進行現場勘查,提出方案和預算,確定補助標準,工程才能實施。

  吳文成認同家鄉保留住村寨建築特點,內部設施上進行改善居住條件的做法。“我生長在地捫,家人也在地捫,在地捫生活很自在,比廣州好。”吳文成已經著手每年存上一筆錢,計劃30歲就回地捫定居不再外出打工,但還沒想好回地捫後靠什麼謀生。

  聽説茅貢鄉要打造創意小鎮,把鄉里的閒置公屋改造成公寓,提供給來地捫創業的人居住,吳文成想在創意小鎮裏找點事情來做。

  事實上,既要對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又要通過發展改善村民人居環境、生活品質,才能傳承傳統村落的優秀歷史文化,增強村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與地捫文化保育為主的發展思路不同,黎平第一大侗寨肇興選擇了以“綜合開發”為主的旅遊發展模式。

  “趕上侗寨發展好時節”

  肇興侗寨信團鼓樓旁有一家佔地60平方米好望角驛站,店老闆羅嘉梅皮膚白凈、齊耳短髮,當地人提起她時愛加上“從新加坡回來的”前綴。因為媒體的競相報道和個人出色的業務能力,這個只有八間房10多張床的小客棧在春節期間受到了遊客的熱捧。

  放棄月薪一萬多元從新加坡返鄉創業的海歸羅嘉梅想得很明白:肇興距離黎平飛機場50公里,距廈蓉高速、黎洛高速從江東站僅3公里,距貴廣高鐵從江站僅2公里,便利的交通讓肇興民族文化資源和生態旅遊資源等優勢凸顯,“在新加坡始終是異鄉人,開客棧的同時想做點刺繡,在傳承民族文化中尋找人生樂趣。”羅嘉梅説。

  2014年6月6日,好望角驛站正式營業。羅嘉梅要做一個侗族家庭式驛站,讓旅客真正體驗侗家人的生活——聽侗歌、學侗話、學靛染、學刺繡。

  羅嘉梅和她的好望角驛站趕上了侗鄉發展前所未有的好時節:黎平縣實施以綜合開發為主的“肇興模式”,為遊客提供最大化便利,斥資8。2億元,按照5A級標準、全産業鏈要求升級打造,形成了38平方公里的侗族文化旅遊創新體驗區。2016年,全鎮旅遊接待人數超110萬人次。

     從2014年開始,好望角驛站的營業額從每年12萬元、15萬元,再到2016年前三季度就超過了20萬元,並且每個月都能提前半個月就把房間預訂出去。

  旅遊業興起帶動了鄉村業態的迅速發展,數據顯示,目前肇興有酒店、賓館88家,特色民居接待140家,飯店46家,旅行社6家,刺繡、靛染作坊289家,民族表演隊6個,電商1家,微型企業15家,快遞物流和個體客運110余個,解決就近就業1000余人,其中解決貧困人口就業的632人,每人平均年收入2萬餘元。

  除了政府政策資金支援和村民積極參與,黎平縣還吸納了眾多社會力量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性開發,比如通過眾籌方式進行鄉居改造,既服務本地居民,又服務外來遊客。

  “一戶民宿大家幫”

  有著80多年曆史的祖宅搖身一變成走民族時尚風的“聽泉別墅”,私人廚房成迎四方遊客的“金蓮小廚”,水口鎮滾正村村民龍成義從“外出務工者”變成了“民宿老闆”。春節期間,忙壞了的龍成義説:“再累總比去外面漂著強,回滾正是正確的。”

  2014年底,在廣東打工的龍成義接到妻子李金蓮打來的電話,滾正村正在以眾籌方式組建黎平縣滾正鄉居綜合服務管理有限公司,以眾籌模式建立農民資金合作社,為農戶的民居改造提供金融支援,以改造完成的房舍接待來滾正村旅居的客人。龍成義決定抓住機會,回鄉建民宿。

  農民資金合作社由全村60多戶參與發起,主發起人30萬,其餘每戶1到5萬元,又通過500人募集100萬元資金,目前,合作社初始資金達到了330萬元。

  走進聽泉別墅,純白窗簾迎風擺動,墻上裝幀成畫的侗族刺繡映襯著乾淨整潔的大木床。老屋被改造為1個套間、1個單間和4個標間,每個房間都裝上了無限網路,配置了現代化的衛生間。

  “改造這個老宅,總共花去了12萬元,我自己只花了5萬元。”龍成義説,另外7萬是跟公司借的,經營收入按照50%比例返還公司。

  讓懷揣田園夢想的人住進鄉村,既可以滿足這部分小眾體驗晴耕雨讀的需求,還能在給農戶帶來租金收入的同時促使農戶對其傳統生活價值的重視和評價。 水口鎮鎮長梁松成説:“靠政府扶持和農戶自身力量來實現這一目的不太現實,因此引入“眾籌”模式開啟鄉居改造。”

  在眾籌模式的推動下,滾正村鄉居項目先期以公益性質啟動並完成首批5戶示範農戶住房的改造,並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滾正35戶鄉居旅館的改建項目。水口鎮黨委書記趙永安信心滿滿:“改造後的鄉居田園生活可吸引健康人群中長期養老、養生、休閒度假者到鄉村居住,旅居者可以為鄉村農戶帶來營業收入。”

  肇興侗寨景觀 楊代富 攝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