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對中國改革來説是個特殊的日子,因為12月30日恰好是深改小組成立3週年。來看兩個數字:30和198,這兩個數字背後,是深改小組為中國改革進行頂層設計的纍纍碩果。三年來,深改小組共召開了30次會議,審議通過了198份改革文件。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第20次深改小組會議上強調的一樣:“全面深化改革頭3年是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3年,今年要力爭把改革的主體框架搭建起來”。
2016年,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施工高峰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正在架起,多項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央視特別節目《茍日新,日日新》今天播出第二集,重點梳理中國2016年在這些方面開創的改革新格局。
三去一降一補成效斐然
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這一年都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去産能:煤炭鋼鐵行業化解産能過剩目標任務提前完成;
去庫存:到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比10月末減少427萬平方米;
去杠桿:截至11月末,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
降成本:前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85.73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14。全年預計降低企業成本超1萬億元;
補短板:今年調整中央預算內投資近千億元,並先後安排了三批專項建設基金,集中力量加大對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産業升級改造等短板重點領域投入。
六方面聯動推進稅制改革
經濟決定上層建築。深改小組第三次會議明確説,“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頭,對其他領域改革具有牽引作用”,牽一髮而動全身。
那麼,經濟改革的抓手又是什麼呢?答案是:財稅改革!
稅收,是管理經濟最基本的工具,也堪稱最立竿見影的工具。有意識地對一個行業少收稅,資本就涌入這個行業,這是稅收對調整産業結構的意義。少繳稅,就等於多收入,這樣可以藏富於民,惠及民生。收多少稅,收誰的稅,直接反映治國理念。
2014年6月6日,深改小組三年來審議的第一個分領域的文件,就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涉及營改增、房地産稅、資源稅、消費稅、環境稅和個人所得稅六大方面的稅制改革。這六個方面,可以説都是深改的硬骨頭。
以營改增為例看。之前在很多行業都是收營業稅,比如商店賣貨,還要再交一遍前一個運貨環節的稅,等於重復收稅,這重復收的稅不僅加重了企業負擔,還最終都通過商品價格轉嫁到了消費者頭上。營改增實施後,商店環節只對增值部分收稅,像運輸環節的稅,商店環節就可以抵扣不交。
營改增把服務業和製造業打通,通過對重復交的稅進行抵扣,企業兜裏省下了錢,就可以花在更急需用錢的地方。今年年底,預計全年營改增減稅總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這5000個億減負的資金,給企業擴建、研發新産品、開闢新企業提供了無限可能。
從醫藥流通領域入手解決看病難看病貴
今天的中國,最大的民生痛點是什麼?大數據告訴我們,看病難、看病貴首當其衝。醫改不到位,醫患矛盾就搞不定。醫患關係緊張,一方面是因為以藥養醫,醫生開大處方、搞過度檢查;另一方面是因為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大城市大醫院扎堆,基層醫院缺少好醫生。那麼出路是什麼?一句話:恢復公立醫院公益性。“三明醫改”就是要用一套組合拳,實現這個終極目標。
“三明醫改”的突破口選擇了最難的一塊“硬骨頭”——醫藥流通領域。過去一種藥賣出去,藥廠賣個出廠價,賺的很少;醫藥代表把藥擠進醫院要加價,不報銷就病人背著,報銷的話,就社保背著。三明市試點的做法是:所有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價格虛高別指望賣出去。同時,嚴控大處方、大檢查。此外還加了一個雙保險,就是藥品從生産企業到醫院的所有過程中只允許開兩次增值稅發票,加價的話搞不到發票,走不了賬。
醫改三年以來,這套辦法為三明節省了大約18億元藥費。老百姓省了錢,社保基金也扭虧為盈,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不能以藥養醫,那就讓醫術醫德值錢,讓優秀醫生有高薪、有尊嚴、能實現一個白衣天使的職業價值。三明對22家公立醫院實行全員目標年薪制,年薪與崗位工作量、醫德醫風、社會評議掛鉤,不與藥品、檢查、耗材等收入掛鉤,這在全國是第一家。
改革的效果,是很多醫生的收入翻了一番,醫生對病人更耐心、更用心、更精心。
醫院最賺錢、最核心、最寶貴的資源,不再是儀器,而是技藝超群、愛崗敬業的醫生。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需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我們必須具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才能不斷把改革推向前進。
明天央視新聞將繼續推出元旦特別節目《茍日新 日日新》第三集《全面從嚴治黨:鍛造中華民族的領導核心》。2016年,中國在政黨治理上做出了哪些新的舉措,在全面從嚴治黨上出臺了哪些嚴規矩?將一一為您梳理。央視綜合頻道《晚間新聞》也將繼續播出第三集《一生相伴獲得感》,歡迎繼續關注!
[責任編輯:黃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