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9日電 去年11月6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共同向14家中央新聞網站符合條件的采編人員發放了首批新聞網站新聞記者證。
這意味著部分網路媒體的編輯變成了記者正規軍,也激勵著我們更用心地去完成報道。作為一名網路新聞記者,回顧2016年,我收穫頗豐,懂得了實地採訪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還體會到新聞工作者應當學習工匠精神,需要一份執著和堅守。
中新網邱宇 攝
深入基層講述百姓故事
由於從事采編工作時間不長,我一直不能真正理解“實地採訪”對於記者的重要性。
直到今年4月,我第一次與全國數十家網路媒體記者一道,參加治國理政河北新實踐——全國網路媒體“走轉改”活動,探訪河北阜平縣、淶水縣等貧困地區,實地了解精準扶貧工作給當地群眾生産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雖然提前查閱了阜平縣、淶水縣地理、人口、經濟等方面的資料,但是只有親身體驗當地艱苦的環境,親眼見到山巒環繞中的香菇、蘋果、藥材種植基地,並與村民們一對一交流之後,我才更深切地體會到扶貧工作的不易和取得的成果。
一位45歲的村民告訴我,他在阜平縣香菇種植基地通過金融貸款10萬元承包了3個食用菌大棚,基本不需要其他投資,預計年收益能達到10萬元,三年還清貸款。
還有一名淶水縣的“80後”農家院老闆,響應當地政府發展鄉村旅遊産業的政策,她經營的農家院在旺季時客房經常爆滿,需要雇傭6名當地農民幫忙,一個季度純收入能達到20多萬元。
通過與這些村民交流,我體會到,在新聞報道中,有時經過實地探訪了解到的故事會比數據、文字資料更有説服力。
中新網邱宇 攝
不只看到生活的表像
作為記者,除了需要奔赴前線獲取一手資料,還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分析能力,看到事情背後的原因,在“熱新聞”背後要有“冷思考”。
例如,今年8月,我在尋找選題時注意到一個現象,即生活中廢品的價格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與廢品回收人員聊過之後了解到,許多廢品已經接近或低於回收成本,失去了回收價值,賣廢品的居民越來越少,很多廢品回收人員打算改行。
但只有現象並不足以構成一篇合格的稿件。在主編和同事的幫助下,我查閱了大量資料,並採訪了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的工作人員和相關分析師,了解到廢品價格下降的背後原因是原材料價格走低和産能過剩等,完成了一篇相對完整的報道。
在工作培訓中,記者經常被要求培養“冷思考”的習慣。例如,虛擬現實(VR)技術近來在中國市場引發資本追捧,媒體的宣傳也非常多。但是,我在採訪多位VR業內人士後發現,該領域存在技術不成熟、內容匱乏等一些問題,並把這些問題呈現了在稿件中。
中新網邱宇 攝
“大國工匠”背後的新聞堅守
對新聞工作者而言,還要學習工匠精神,需要一份執著和堅守。
今年7月,我參加國家網信辦和全國總工會主辦的“中國夢 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前往青島、上海採訪從事高鐵調試、焊接、工程測量、文物修復等各行各業的技術人員,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一種對産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青島的一位高鐵電焊技師天天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在充滿噪聲和煙塵的焊接車間裏工作,四公斤重的焊槍每天要握5個小時,但從他臉上看不到一絲厭倦。他喜歡鑽研焊接技術,告訴我“一輛動車有近萬條焊縫,沒有哪條不重要”。
還有上海一位工作了20年的文物修復師,曾經耗費近8個月的時間,把散成200多塊殘木塊的清代龍紋寶座進行復原。多數時間,修復師要一個人面對文物工作,沒有太多對話。但他説“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堅持下去”。
新聞工作者需要工匠精神。近些年,媒體行業不時曝出虛假報道、文字差錯、離職潮等消息,對此,我們應當有一定的反思。因為熱愛,我們選擇了媒體行業,在工作中更應當堅守初心,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共同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完)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