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民意不可違,民進黨該醒醒了!
7月26日,臺灣地區首輪“大罷免”投票結果揭曉:針對24名國民黨民代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全部鎩羽而歸。“不同意罷免”票一路領先、開票現場氣氛低迷、民進黨黨內震撼……這場被親綠媒體譽為“剃光頭”的投票,給了民進黨一記響亮耳光的同時,更清晰展現了臺灣社會的人心民意。
事實上,這場針對性十足的“政治鬧劇”,打從一開始就遮不住民進黨當局的“狐狸尾巴”。
一年前的臺灣選舉,賴清德當局雖以“雙少數”的微弱優勢堪堪勝出,卻面臨著臺立法機構中“朝小野大”的尷尬局面,這顯然讓當慣了“獨裁者”的民進黨無法接受。於是,一場表面由臺灣“民間團體”發起,實質為民進黨當局策動的“大罷免”就此展開。對於這場罷免,賴清德的目的也很單純,就是希望借此推動臺立法機構補選,從而扭轉民進黨席位劣勢,擺脫施政困境。
為了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民進黨當局完全將島內民生疾苦拋諸腦後,徹底卸下了偽善的面具。對於美國關稅和颱風災害的輪番衝擊,賴清德不但漠不關心,甚至屢屢失言,以“吃苦當吃補”、“救災靠自己”等言論撕裂臺灣社會。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劉性仁直言,民進黨施政成績慘澹,卻把精力耗在政治內鬥上,這樣的操弄註定被民意拋棄。
臺灣民眾究竟有多憤怒?投票結果的“一邊倒”已經説明瞭一切。
此次罷免案中,“不同意罷免”票全程領先,甚至有多位國民黨民代的“不同意罷免”得票數超過其當選時的得票——在新竹市,鄭正鈐多獲得2.7萬票;在桃園市第5選區,呂玉玲多獲得約8000票。臺灣資深媒體人趙少康直言,這些數據背後,是民怨的沸騰、是“民氣”的高漲,“民眾用選票告訴民進黨,別再玩政治遊戲了!”
而更令民進黨上下心驚的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抗中保臺”底牌已徹底失靈。長期以來,民進黨將“反中”、“抗中”當作政治動員的“萬能鑰匙”,在此次罷免中更是變本加厲,試圖用意識形態綁架民意。但投票結果已經證明,“抗中保臺”根本得不到多數民眾支援,藍白“反罷免”的勝利,恰恰説明“希望兩岸和平相處”才是臺灣主流民意。
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呼籲“停止內耗,好好拼經濟”,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要求“修補社會撕裂的傷痕”,趙少康則呼籲取消8月的第二輪罷免案……臺灣社會的吶喊聲早已響徹雲霄,民進黨們卻依舊在嘴硬。
面對慘敗,賴清德聲稱“這不是某一方的勝利或失敗”,而始作俑者的柯建銘更叫囂“永不放棄”,這種對民意的傲慢與無視,恰恰暴露其“假民主、真獨裁”的虛偽面目。
從救災不力到經濟低迷,從“團結十講”到“罷免”失利,民進黨執政的“成績單”早已被民眾打上“差評”。正如臺灣《聯合報》所言,賴清德本想借罷免“消滅反對黨”,最終消滅的卻是自己的威望與民眾的信賴。
“大罷免”的慘敗,是臺灣民意的一次集中爆發。這次結果告訴民進黨:政治操弄騙不了人,“臺獨”路線行不通。只有放下對抗、關注民生、推動兩岸和平交流,才能順應民心民意。賴清德之流若執迷不悟,只會被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拋進歷史的垃圾堆。(文/王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