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路上奔小康”網路媒體“走轉”改湖南站出發儀式
“名山高聳入雲端,奇峰異石迷人眼。”天上,藍天白雲;四週,群山環抱;地下,溶洞成群。十八洞,這個被大山隔開的古苗寨,過去一直不為人所知,也一直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2013年11月3日,因習近平總書記的光臨而一夜聞名。古老的苗寨不僅走上了脫貧的高速路,而且還讓“精準扶貧”思想從這裡走向全國、飛向世界。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扶貧工作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隨後,花垣縣委按照習總書記座談時提出的“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精神,根據自身特點大膽探索扶貧經驗。縣委組織精準扶貧工作隊進駐十八洞村,帶領群眾苦幹實幹,只用兩年時間,就讓這個被十八溶洞托舉的窮寨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到2015年,十八洞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3580元,增長115%,貧困人口減少215人,貧困發生率由57.7%下降到29.5%,不僅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重大進展,還第一個踐行了“精準扶貧”思想,為全國的扶貧攻堅提供了寶貴經驗。
習總書記的直接關心,既是十八洞村的榮耀和動力,同時也是責任和壓力。“原地踏步”不行,“吃小灶”“栽盆景”也不行。他們必須在精準扶貧方式方法和工作機制上率先探路,探索出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他們在精準扶貧工作隊的帶下,結合自身特點,不僅自身在高速減貧脫貧,而且還探索出一整套精準扶貧經驗,一些經驗已經走向全國。
一、精準識別貧困對象
精準扶貧,首先要解決好“要扶誰”問題。十八洞村共有225戶939人,分為6個村民小組,通過開展高頻次、全方位調研座談,充分聽取群眾意見,把識別權交給群眾,制定出“三榜三審九個不評”程式。所謂“三榜”就是群眾申報公示徵求意見“第一榜”,無異議後公示名單“第二榜”,最終確定公佈名單“第三榜”;“三審”是必須經過村支兩委、鄉政府、縣扶貧開發辦三道審核程式;“九個不評”即有商品房的不評、吃財政飯的不評、買有汽車的不評、辦企業開店的不評、違法違紀的不評等“九個不評”標準。同時,為防止優親厚友等現象出現,對識別工作實行全程民主評議與監督。最後,對識別出的貧困對象進行建檔立卡,逐戶制訂脫貧措施。2014年3月,全村精準識別出貧困對象136戶542人,佔全村939人的57.7%。第一支書施金通説:“我們一條一條的對照,群眾都認賬。”群眾滿意了,真扶貧、扶真貧也就落到了實處。
二、發展致富産業
精準扶貧,産業扶貧是重點。習總書記曾對十八洞村村民説“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增收想明白”。根據習總書記的指示,十八洞村因地制宜,確定了“長、中、短”産業發展格局。
立足長遠,規劃並啟動特色鄉村遊。十八洞村山高林密、民風淳樸、風景獨特,習總書記到十八洞村時也讚嘆:“這裡是小張家界啊!”如今的十八洞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特色民俗、苗寨建築等,吸引了大批遊客遊覽,第一支書施金通説:“旅遊要搞好,必須搞好遊客的吃住行,現在村裏有8家農家樂,但是遠遠不夠需求。我們打算在村子對面建一個賓館,這也在我們的規劃裏面。”隨著十八洞村知名度的上升,旅遊線路、服務設施建設、景區管理和服務都需要進行長期規劃和巨大投入,只有抓好“十八洞”這張名片,把十八洞打造成為鄉村遊的勝地,十八洞才能依託旅遊脫貧致富。
瞄準中期,在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異地流轉土地1000畝建設精品獼猴桃基地。“跳出十八洞,發展十八洞!”是習近平總書記教給十八洞人的發展思路。十八洞村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只有0.83畝,依靠農業種植僅能維持溫飽,何談致富?而“跳出十八洞,發展十八洞!”的發展思路,讓他們奇跡般地創造出1000畝獼猴桃産業。他們先在十八洞村境內流轉100畝土地建設精品獼猴桃示範基地;又跳出十八洞村,在相鄰的道二鄉的花垣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流轉土地900畝,創辦了十八洞村最大的産業項目--千畝獼猴桃産業園,總投入達1600萬元。其中,542個貧困人口以産業扶貧資金入股,佔股27.1%。資金缺口的1000萬元,用銀行貸款。技術上請來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專家坐鎮;尚未挂果,成都陽光味道公司就下了訂單,以保底價收購了全部産品。
第一支書施金通説,“2017年獼猴桃就將挂果了, 2019年進入盛果期後,入股貧困戶每人平均純收入可達5000元以上。”
抓牢短期,鞏固發展烤煙、黃牛等特色種養業,發展苗繡加工和勞務經濟。十八洞人也將眼光瞄準了一些“短平快”的産業。一是種植烤煙、野生蔬菜、冬桃、油茶等。烤煙由2013年的100多畝發展到今年的318畝。同時,又以花垣縣苗漢子合作社為依託,採取“公司+農戶+基地”形式,規劃發展野生蔬菜110畝,目前已經落實種植面積41畝。二是養殖湘西黃牛、養豬和稻田養魚。村婦女主任隆英足,致富不忘村民,辦廠帶領村民一起養豬,每年單仔豬出售就有1000多只。有養牛大戶一人,養牛30多頭;有20多戶飼養山羊。村民幾乎家家養山雞和土鴨,除供應給村內的農家樂外,還通過農村電商遠售外地。十八洞人還推行“11﹒3工程”建設,即每家每戶最少種植10株冬桃、10株黃桃,養殖300條稻田魚,並將桃子的採摘權和稻田魚捕捉權對外推銷。第一書記施金通説:“每顆冬桃採摘權是418元,如果你買了,今年收穫了,你就可以來採摘,或者我們採摘了,郵寄過去。這418塊錢,其中300是直接給農戶,剩下118給管理平臺。管理平臺會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援,保證這顆冬桃來年豐收。”施金通興奮地説:“今年4000多株桃樹我們都通過電商賣完了。以後我們的獼猴桃也打算以這種方式銷售。”三是以留守婦女為主的苗繡訂單加工生産。這些留守婦女,組成苗繡發展團隊,與五新公司等四家公司簽訂協議,每年可創收5萬餘元。同時,十八洞後續還要抓好苗繡工場和展示廳建設。四是勞務輸出,重點培訓外出務工人員技術。十八洞村共有勞動力540人,其中貧困戶321人,已勞務轉移198人,非貧困戶219人,已勞務轉移139人。據此情況,有針對性地培養高技術型人才,解決務工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被動局面,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穩定增收。
三、改善居住環境
精準扶貧,改善居住環境是民生保障。習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調研時表示:“貧困地區要脫貧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很重要,這方面要加大力度,繼續支援。”
十八洞是一個純苗族村落,雖地處高寒山區,但自然景觀獨特,苗族原生態文化保存完好,民居特色鮮明。扶貧工作隊一來到村裏,先架起電線桿,家家用上了放心電,戶戶通上了自來水,青石板路通到農戶大門口,還將一條3公里長的進村道路,拓寬到6米,並改為柏油路面。路寬了,大型旅遊車輛可直接進村,前來參觀的遊客陡增。扶貧工作隊順勢啟動鄉村遊,新修了梨子寨主停車場、公廁及1118米的遊步道。在“三通”基礎上,十八洞村還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五改”相結合,使房屋改造、改廚、改廁、改浴、改圈都充分體現了民族文化元素,在建築特色上,展現民族文化,做到修舊如舊。房屋以木板房,甚至是原來的竹籬笆房為主,但房屋裏面,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清一色的青石板路既方便雨雪天行走又讓遊人于細微處領略原味苗寨,村居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們都説:“習總書記來的時候路還沒有這麼好,真希望他再來,看看我們的新變化。”
四、保障公共服務
精準扶貧,完善公共服務是基礎。習總書記在與十八洞村民座談時指出:“要切實辦好農村義務教育,讓農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根據習總書記的指示,十八洞村開展了一系列的公共服務建設。
一是加強文化建設,2014年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進行苗族文化的挖掘和發揚。二是加強教育建設,維修和改造竹子小學、排谷美小學,實行村小分級分班教學,建立健全學區教師交流機制,不讓下一代輸在起跑線上。三是加強思想建設,徹底消除群眾“等、靠、要”思想,改變村民精神面貌。四是加強衛生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兩個村衛生室。五是完善社保制度,全村新農合和新農保參保率達100%,144名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貧困學生實現應助盡助。
五、創新扶貧機制
精準扶貧,創新是源泉。習總書記曾強調:“現代高效農業是農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著這個路子走下去,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
在精準扶貧的路上,十八洞村不斷激發新思路,激活新思想,讓脫貧之路在這裡越走越寬。在幫扶力量上創新。整合資金投入,充實扶貧力量,選派縣委駐十八洞村工作隊和第一支書駐村開展工作,增配了一名村級文化建治專職幹部,村主要幹部由5人增加到6人,全村每戶貧困戶均有一名幫扶責任人。在發動群眾上創新。把村民思想教育擺在首位,探索“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模式,激勵群眾自力更生、建設家園。實行“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讓村民互相評議、打分。第一書記施金通説:“我們的打分以組為單位,無記名打分,打分項目大到發展致富産業、支援公益事業,小到撿錢還給人家都測評,最後根據結果,給村裏每家每戶貼上星級牌,得分最高的是五顆星,四顆星有180多戶,佔一半以上。”通過星級評比,説風涼話的村民漸漸少了,主動參與公益事業的村民多了。在股份合作上創新,促成苗漢子公司與十八洞村民建立獼猴桃産業股份公司,引進龍頭企業苗漢子合作社,成立十八洞村苗漢子果業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本600萬。其中,苗漢子合作社出資306萬元,佔51%股份;十八洞村出資294萬元,佔49%股份。還組建了苗繡、養牛等7個專業合作社組織,積極引導村民“抱團脫貧”。在銷售方式上創新。利用現代行銷手段,建立十八洞微信公眾賬號,開通十八洞淘寶店、微店,將村裏的苗繡、臘肉等特色産品、還有果樹的採摘權都在網上銷售。在金融扶貧上創新。積極與縣農商行、華融湘江銀行等合作,設立了十八洞村金融服務站,開展小額信貸試點,縣扶貧辦給予貼息,解決貧困農戶發展産業資金瓶頸問題。此外,針對村裏“光棍”多的實際,舉行了苗寨相親會,7對男女青年成功牽手。十八洞生活越來越好了,第一支書施金通説:“我們這兒水好,我們正準備建個純凈水廠,再建一個發電廠,到時候讓在外打工的人都回來,建設十八洞,下次你們再來我們還會有變化!”談到這些施金通眼中也釋放著光彩,仿佛看到了一個已經小康的十八洞。
“清溪鳴咽谷壑間,萬物聲息百樂園。”短短兩年多時間,十八洞村已由默默無聞的苗寨變成鄉村旅遊的勝地,由“精準扶貧”首倡地變成全國精準扶貧樣板村,她猶如鳳凰涅槃一般,使這個小村莊煥發了生力,使得“精準扶貧”理論結出了“精準脫貧”之果。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