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流在江西的三次淚|傳播君“走轉改”手記

2017年01月13日 10:27:56  來源:新浪部落格
字號:    

  

王承登

   紅軍的夢

  他拄著拐杖,穿著紅軍裝,戴著紅軍帽,在醫護人員和家屬的陪同下向我們走來。隨後,他落座扶椅,接受網媒記著們的集體採訪。他是王承登,101歲老紅軍,長征途中無數次置身槍林彈雨,無數次直面生死考驗,卻依然堅強地活著,雖已過期頤之年,仍精神矍鑠。

  王老7歲那年就成了孤兒,“每天撿柴、放牛、打豬草、喂豬,還要和大人一起下田幹活。吃的是紅薯,睡的是稻草。遇到饑荒年,連紅薯都沒得吃,餓得走不動了,就喝涼水充饑。”地主老財又不斷壓迫,他覺得只有參加革命才有自身的解放,才有前途。17歲那年,他跟隨同村康姓紅軍戰士的步伐,成為了一名紅軍小戰士。

  戰士是要扛槍打仗的,受傷在所難免。他印象最深的負傷經歷有三次:1934年,在湖南與廣西交界處突遇敵軍,為掩護部隊撤離左腿負傷;1936年,在瓦窯堡戰役中,子彈從他左眼射進、右耳射出,差點喪命;1939年,在魯西的反掃蕩中,右腿負傷。

  “你們要好好珍惜今天的何平生活啊。”王承登已百歲高齡,戰火紛飛中走出來的他,當然明白和平年代的寶貴。時隔80年,看著眼前的王老精神矍鑠,回想起當年的腥風血雨,我不由得偷偷抹了把眼淚。無數的紅軍戰士用生命打下的江山、換來的和平夢,交到我們手中,理應珍惜和平,努力奮鬥,不忘當年艱苦,感恩如今幸福。

羅開富

   記者的癡

  他是我國唯一連續兩年獲中國新聞一等獎的記者,他是我國目前唯一被國際上稱為“在中國,不,在世界上用腳長途採訪的記者”,他是繼紅軍之後,唯一完全按照長征原路、同樣用時368個日夜走完兩萬五千里的記者,同時也是唯一一位先後在2800多位嚮導、陪同和醫生一起走路並簽名見證下,每天寫一篇見報稿件、每天寫日記的記者。他就是經濟日報社原常務副總編輯、高級記者羅開富。

  “紅軍在路上留下的精神,是我們一生的寶貴財富。”羅開富向我們講述了他重走長征路遇到的故事,其中關於紅軍和共産黨的精神論述尤為打動人心。“什麼是共産黨,什麼是紅軍,他們就是只有一條被子也會分你半條被子的人。”這是紅軍的無私精神,也是他們嚴守的紀律。這種潔身自好、無私為民的精神,在當今尤為稀缺。

  羅開富已年過古稀,他在會上向每一個新聞工作者傳遞的精神和價值觀,深深打動了我。在分享會接近尾聲時,他希冀在場的所有人:“我們已經老了,未來就靠你們了”。這是沉甸甸的責任,也是深深的信任,淚眼朦朧中自己暗下決心,接過前輩手中的火炬,繼續前行,不忘初心。

  

胡冬娣

   老奶的笑

  瑞金葉坪鄉華屋村村民胡冬娣老奶帶著幾位記者向她的兩層新樓房走去,邊走邊告訴記者她以前的房子如何破舊,現在的房子又是怎樣寬敞明亮,幾分鐘後,我們來到了她的新家。一進門,我們就被墻上的幾張照片吸引住了。照片中是老奶與瑞金相關領導的合影,以及她與子女的全家福。

  “領導幹部們經常來看望我,村裏人對我很照顧。”談起現在的生活,老奶很高興,為了精準表達她的想法,她拉來旁邊的年輕村民幫忙翻譯。

  紅都瑞金葉坪鄉華屋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在蘇區時期僅43戶人家,家家戶戶都參加革命,留下了“華屋17棵松”感人故事。由於戰爭創傷、耕地貧瘠等原因,華屋深陷貧困,在當地甚至有“有女莫嫁華屋郎”的説法。80年過去了,這個由土坯房組成的村落,已經變身嶄新的樓房。

  看到老奶臉上的笑容,我打心眼裏為她們感到高興,淚珠不自覺地滑落。苦盡甘來,當年為革命事業奉獻青春和生命的華屋村村民,如今的幸福生活,也在驗證著革命的勝利為百姓帶來的福祉。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