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預期性”降速!這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對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整體表現所做的概括。進入2013年,陸續公佈的各項經濟指標均表明,中國的經濟未如此前各界預料的那樣延續去年四季度以來的反彈態勢。在此形勢下,“穩增長”的重擔再次成為新一屆政府履職近百日的要務。
“面對這一複雜形勢,新一屆政府並沒有手忙腳亂,而是保持了經濟政策的連續性,這對穩定經濟無疑具有重要意義。”談及新一屆中央政府履職近百日來的表現,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對中新社記者説。
求穩並不代表無為。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月,服務業佔GDP比重首次超過工業,達到創紀錄的47.8%。這一標誌性轉變的背後,顯然是中國政府“穩中求進,穩中求為,穩中提質”思路的開花結果。調控當前中國經濟運作,當局的基調是“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
上述研判在中新社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中均有所提及。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穩中求進”的思路之所以為新一屆中央政府所秉持,是因為其更加著重按照經濟規律辦事。
“新一屆中央政府顯然意識到,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後,其實是一種深刻的階段性轉變,抓住這一歷史時機,中國經濟就能在結構優化的過程中釋放新一輪的發展潛力。”曹遠征指出。
如何抓住這一時機,新一屆政府給出的藥方便是改革。“釋放改革紅利”,成為本屆政府最為響亮的口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日前與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會晤中便強調,為了推動經濟健康持續發展,中國必須深化改革。
“在過去近百日的施政中,新一屆政府事實上已經勾勒出新時期戰略性框架,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改革是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告訴中新社記者,作為這一戰略性框架的切入點,就是推動政府轉型,即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
事實上,自新政府履職以來,以政府轉型為切入點的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便“潤物細無聲”般悄然推進。從百餘項審批許可權的取消與下放,到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行業和地區的雙擴圍,再到亮點頻現的年內9項重點改革的確定,研究部署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處處體現出新一屆政府的改革決心與信心。
“改革的最大難度除了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阻力,也需要有現實因素的倒逼。這些都考驗著主動推行改革者的政治決心和勇氣。”王一鳴分析説。
對此,高層顯然已有充分心理準備。“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李克強指出。但他同時矢志“再深的水也要趟”,並數次把“深化改革”置於各項工作之首。
“期待下半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能夠對改革方向和路徑予以進一步明確,推出所有改革方案,打造中國經濟真正的‘升級版’。”曹遠征説。
作為新一屆政府施政近百日的另一個重要背景,世界經濟的持續低迷及由此造成的全球性需求疲軟亦是新政府面臨的重要挑戰。歐美等傳統市場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升溫,衍生了包括光伏、無縫鋼管等一系列貿易摩擦事件。如何應對這一挑戰,成為擺在新一屆政府面前的嚴峻課題。
“在此形勢下,新一屆中國政府大力開拓以新興經濟體為代表的新市場,取得了一些成績。”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李向陽以習近平剛剛結束的拉美之行為例對中新社記者指出。
李向陽同時注意到,新一屆政府對待一些熱點事件的雙邊合作戰略亦有明顯的調整。如對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中國由之前的冷靜觀察到當前明確表示將會“認真研究加入的利弊及可能性”,這或代表新一屆政府更加靈活自信的經濟外交戰略。
“今年在與冰島、瑞士自貿區建設方面均有所推進,代表了中國政府由區域、周邊合作為主向區域、跨區域合作並重的轉變。”李向陽指出,經貿合作形式趨於多樣化、視野更加開闊、方式更加靈活,這是新一屆中央政府在經貿合作方面展現出的顯著特點。(完)
[ 責任編輯: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