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外媒稱李克強要帶動中國經濟必須得罪許多人

2013年03月18日 08: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外媒借李克強“首秀”看中國:重法制 推改革

  3月17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會見採訪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中外記者並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中新網記者 金碩 攝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今日閉幕。閉幕會後,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攜四位副總理會見中外記者。外媒形容稱,李克強首場總理會尤其引人注目,成為外界觀察其執政思路、施政方向和個人風格的重要平臺。同時,李克強的發言還體現了中國政府對內政民生、經濟外交方面的態度。

  內政——重視法制建設

  在李克強總理記者會開始前,媒體已經予以不少關注。“這是歷屆人大人們議論最多的話題之一,而今年是李克強首次在此場合亮相,更加引人注目。”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形容稱。

  記者會剛結束,美聯、路透、法新三大通訊社已推出多條報道。法新社援引李克強“財政供養的人員只減不增;公費接待、公費出國、公費購車只減不增”的話稱,李克強的表態意味著中央政府將在大範圍削減開支上做出表率。

  報道指,中國公眾對於財富分配不均等問題的不滿情緒日益擴大,李克強當天作出表態,稱將以身作則大範圍削減開支,從而“取信於民”。

  美聯社則對反腐問題予以關注。報道援引中國學者的話説,反腐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主題,但李克強將反腐的重點放在建立完善反腐機制以及監督上,這一觀點引起了新的共鳴。“根據法律法規處理問題,真正體現出中央政府對法制建設的重視。”報道稱。

  德國《南德意志報》則刊文指出,在任後,李克強將必須開始“得罪人”。文章稱,李克強希望能在金融領域推動更多市場和自由化,但要帶動中國因壟斷國企和裙帶關係而停滯的經濟,他必須得罪惹怒許多人。

  對此,李克強坦言,改革步入深水區是因為它要觸動固有的利益格局。“現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李克強在記者會上進一步表態,“但是,再深的水我們也得趟,因為別無選擇,它關乎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這需要勇氣、智慧、韌性。”

  經濟——真正工作落在李克強身上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表示,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持續發展經濟,同時他也強調了構建和完善社會安全網的重要性。

  法新社稱,李克強上任之時,正值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已經逐步放緩,迫切需要從投資及出口型經濟轉向內需消費型經濟。法國國際廣播電臺認為,李克強的當前任務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轉型、維持經濟較高速度的增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等的挑戰。

  美聯社援引經濟學家的話説,2012年中國在再平衡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真正的工作落在了新總理李克強的身上。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對於未來的施政方向,李克強已經有了主意。他的理政思路主要體現在“改革是最大的紅利”,及“城鎮化是拉動內需的最大潛力”上。前一句表明他將銳意改革,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市場經濟制度;後一句則顯示他將力推新型城鎮化,解決中國現代化的最大難題——農民問題和城鄉差距,並以此拉動內需,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不竭動力。

  本次記者會上,李克強再次強調,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也是廣大農民的普遍願望,它不僅可以帶動巨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其直接作用還是富裕農民、造福人民。

  同時,李克強還就城鎮化發展制定了目標。他説,本屆政府下決心要再改造一千萬戶以上各類棚戶區,這既是解決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也是降低城鎮化的門檻。尤為重要的是,新型城鎮化必須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要保住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農民利益。

  外交——輕鬆反問“中國駭客”提問

  在回答外國記者提問時,李克強談及中國新一屆政府的外交政策。在中美關係問題上,李克強表示“願與奧巴馬政府共同去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他強調中國和美國都重視本國利益,但相信兩國的利益有共同點和匯合點,並認為利益超越分歧,可以使兩國人民受益。

  美聯社的報道提及中美貿易摩擦、美國反對中國投資和指責所謂“中國駭客攻擊”,但同時強調中美雙邊貿易接近5000億美元。不過,美聯社並未就李克強對所謂“中國駭客”的表態作出回應。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則詳細報道李克強回應“中國駭客”提問。報道稱,針對美聯社記者有關中國是否會停止對美國駭客攻擊的提問,李克強以輕鬆地口氣反問:“剛才你説的話我怎麼有有罪推定的感覺啊?我想我們還是少一些沒有根據的相互指責,多做一些維護網路安全的實事。”

  路透社報道認為,美國財政部長傑克盧預計將在訪華時再提此事,奧巴馬本週與習近平通電話時也提及網路安全。(完)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