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量繼續增加,大學生就業不輕鬆;起薪不高不等於“腦體倒挂”,大學生上升空間大
記者:一些企業招不到農民工,但同時,大學生就業難越來越突出。對此,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説法,有的説,青年失業本身是世界性難題,沒什麼稀奇;有的説,大學生不是就業難而是擇業難;有的説,這是經濟轉型中的問題;還有的説,是部分大學生所受教育和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對這些説法,您怎麼看?
信長星:這些因素可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青年失業的確是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國外也普遍感到這是一個難題。上世紀90年代,我們和歐洲一些國家交流時,人家談論最多的就是青年就業難,我們還感到有些“話不投機”,因為當時我們面臨的主要是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而現在我們也在面對青年人就業問題了,並且是首位的問題。
分析大學生就業,我們還是要先看總量的變化。本世紀初,高校應屆畢業生數量是160多萬人,到2005年增加到330多萬,今年達到660萬人,預計今後還會逐年略有增加。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所面對的就業總量壓力。
當然,這並不是説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出現就是因為畢業生多了。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總量增長背景下供需之間存在某種結構上的不對稱,這需要有一個逐步調整和適應的過程,是階段性問題。這其中還有大學生就業意願和崗位不匹配的問題。比如,在企業有不少緊缺的技術工種,但很多大學生不願幹,或幹不了。不願幹是就業意願問題,幹不了是因為缺乏相應技能。大學生對就業普遍有著較高的期望值,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有一個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的問題。我們一方面要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其到基層就業,先就業再擇業;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引導用人單位提供更多適合大學生的崗位,並且鼓勵和扶持大學生創業。
記者:2011年預計高校畢業生數量增加到660萬,加上往屆未就業的畢業生,總量更多。這是不是意味著,今年大學生找工作更難了?
信長星:總體上確實不輕鬆,但我對就業前景還是抱有充分的信心。
首先是國家高度重視,放在促進就業的首要位置,出臺了一系列引導扶持措施。其次,目前高校也在根據市場狀況調整專業設置和培養方法,將對今後的大學生就業産生積極影響。更重要的是,隨著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高端服務業、高技術産業的發展,有望創造更多適合大學生知識結構及就業意願的崗位。
另外,大學生畢竟有著年輕、文化水準高、綜合素質好的優勢,在人力資源市場上屬於競爭力強、適應性強的群體,就業領域還是比較廣的。
記者:最近有份研究報告指出,高校畢業生起薪和農民工月薪越來越接近,而且出現“年薪十萬”的農民工。有人説“新腦體倒挂”出現了。
信長星:得出這樣結論恐怕有失片面。
同樣的起薪,二者在增長速度、上升空間方面有很大區別。雖然大學生首次就業收入不算高,但這種狀況常常是暫時的,伴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能力的提升和職業的發展,高學歷群體的就業品質會有更好的表現。正如有人比喻的那樣,一個送水工月薪2000元,5年後他可能還在做類似的工作,而且還可能拿著差不多的工資,而大學生5年後的收入則往往是另一番光景。
我們也不宜拿個別現象做對比。“年薪十萬”的農民工可能有,但肯定是極少數、極個別的。如果看總體、看平均水準、看發展空間,受教育程度和待遇還是成正比的。(記者 白天亮)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