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戶口、外貌、家庭背景,有的單位招聘包括酒量、斟酒動作、舞姿、儀態舉止及是否暈車都列入考察範圍。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連生肖、姓名也成了招聘條件。
“隱性就業壁壘”浮出水面
又到一年求職高峰期。來自教育部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將有660萬應屆高校畢業生,比今年增加約30萬,就業市場的壓力依然很大。
“戶口、外貌、酒量、駕車技術、家庭背景”這些並非始於今年的就業“潛規則”浮出水面,堂而皇之地進入公眾視野。有的單位招聘包括酒量、斟酒動作、舞姿、儀態舉止及是否暈車都列入考察範圍。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連生肖、姓名也成了招聘條件。
“這些雖然沒有寫在招聘啟示上,但是實際存在的‘隱性就業壁壘’居然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最終的錄取結果,我們覺得很困惑,”在記者的採訪調查中,不只一次地聽到大學生和家長們的抱怨。
家長也得向隱性規則“低頭”
湖北某高校的應屆畢業生王平有點著急,近3個月的求職,她還沒有碰到一個合適的單位。“宿舍一共6個人,網申、去現場招聘會、直接到府,為了找工作我們每天都早出晚歸,但還沒有一個人成功。”王平説:“可是隔壁宿舍有位同學已經簽了一個很好的工作。估計是家裏有背景,早就安排好了。”王平的口氣中充滿了羨慕。“有家庭背景的同學更容易找到好工作早就是同學中公開的秘密,不能比啊,誰叫咱沒有一個有權有勢的‘爹’呢。”
11月30日,北京人才市場招聘會上,從山東到北京來找工作的袁新向記者抱怨:“有些工作還要求擁有北京的戶口,或者是北京高校畢業的學生,但我不知道這項工作和戶口有什麼關係。”
除了在招聘要求上寫明一些有形的限制條件以外,社會關係如何、有無本地戶口、是否畢業于名校等等已經成為了橫亙在大學生面前的“隱性就業壁壘”。
並且, “隱性就業壁壘”已經成為大學生求職路上人盡皆知的秘密。而有些“隱性就業壁壘”不僅讓求職大學生無可奈何,而且哭笑不得。
在招聘中,求職“拼爹”,用人單位招聘時不是看中求職者的學歷和能力,而是看中求職者背後的家庭關係的現象時有發生。而面對當前“酒桌文化”盛行,有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又將求職者“灰色技能”掌握程度列為一項重要考察內容。譬如男生要求酒量達到1斤以上,女生要求長的漂亮、能唱歌會跳舞等等。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家長表示,以前認為孩子上了大學就安心了,現在看來並不是這樣。畢業後找到工作,才能真正放心。而且現在找工作,全家都得行動起來。“靠孩子自己的能力找工作是一方面,但是家長們都明白,效益好、福利高的單位一般人很難進去,需要家長的能力去‘活動’。
“我們也很頭疼,”家長們坦言,為孩子找工作準備的錢比上大學還要多得多,而且,“一旦遭遇孩子就業,家長們也倍感壓力,不得不向這些潛規則低頭,四處蒐羅可能存在的各種關係”。“為了孩子有份好工作不得不去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