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難”是一種結構性短缺,市場正引導用人主體和求職主體做出積極調整
記者:局部地區的“招工難”已連續幾年出現。特別是今年,一些企業不僅招不到技工,普工也招不滿。許多人看不明白,為什麼“招工難”“就業難”同時存在?
信長星:“招工難”是一種形象的説法,指的是就業中的“結構性短缺”問題,反映的是就業的結構性矛盾。
市場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由於資訊不對稱,加之供求失衡,所以就會出現結構性失業問題,這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期都會存在,只是程度不同、特徵不同、表現方式不同而已。
“招工難”不是新問題,前些年就在沿海地區出現過,這次又有了一些新變化。據我們對16個用工大省的調查,招工難企業的行業和崗位特徵非常明顯:一是東部地區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普通操作工招工不足;二是機械電子製造型企業技能工人招工不足;三是薪酬待遇較低的企業招工不足;四是有的中西部地區因承接産業轉移,發展較快的行業在短時期內也一度出現了招工難。
出現這一現象,一方面反映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企業用工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區就業機會在增多,吸引了一部分農民工在當地就業;隨著強農惠農政策的完善和落實,務農收入增加,吸引了一部分人返鄉務農,或在當地轉移就業。
從另一方面看,它也反映出勞動力素質結構還不適應就業市場需求,技術工人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反映出一些企業的薪酬待遇、勞動環境、用工方式與變化著的勞動力供求格局不相適應,與勞動者的就業願望、收入預期和職業發展預期不相適應。
總之,招工難現象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既帶有結構性特徵,也具有摩擦性失業的特點。
記者:如何緩解這種結構性短缺呢?
信長星:針對春節前後就業結構性矛盾的突出問題,我部最近專門下發了一個通知,提出及時發佈供求資訊、建立健全企業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等6方面的措施。
從長遠看,實現勞動力供求的動態相對平衡還是要靠市場的力量,必須堅持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市場是最有力的、也是最靈敏的指揮棒。市場會不斷地引導用人主體和求職主體做出調整。事實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這方面的一些積極信號,比如,一些城市開始産業轉型升級,一些加工貿易産業開始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過去是大批勞動者涌向沿海地區尋找就業機會,現在是生産資料到中西部去尋找勞動力,這不正是源於市場機制的作用嗎?同時,一些企業在積極改善勞動環境,加強人文關懷,適當提高工資待遇,以增強企業吸引力和凝聚力,穩定職工隊伍。這些都反映出我們的經濟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