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時代的産業工人,擁有更廣闊的舞臺”

2022-11-17 08:4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工作臺上,有幾樣東西:一副勞保手套沾滿機油、一隻量塊盒磨得發黑、一套高度尺锃光瓦亮,四角各有一把張牙舞爪的臺虎鉗。

  工作臺旁,一名工人雙眼緊盯,抿著嘴,用銼刀輕銼工件。“鐵屑搞定!”長吁口氣,抬起頭,正好讓記者看到藍色安全帽寫著的姓名——鄭志明。

  25年裏,從鉗工學徒成長為大國工匠,鄭志明不僅是廣西汽車集團的首席技能專家、裝備製造技師,也是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技術能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還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廣西工匠、廣西勞模等眾多榮譽稱號。有人問他身份是啥,鄭志明回答:“我只是個工人。”

  “工人階級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覺悟。”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鄭志明帶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回到柳州。連日來,他常常和大家一起學報告、説變化、談感想、話未來。

  “真正在添磚加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大廈的人,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班前會上,鄭志明熱情洋溢地分享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引起工友們強烈共鳴。“我們要牢記囑託,全身心為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心中懷有夢想

  鉗工用的書籍、幾十把銼刀、錘子、鋸子……鄭志明工作櫃裏東西很多,最上層擺放的整整齊齊的榮譽證書間,一把金屬劃線圓規十分醒目,圓規合金材質、手工打制,觸感微涼、頗有分量。

  “圓規畫圓,不離圓心;鉗工這行,別忘初衷。”輕撫圓規,鄭志明想起師傅譚林科把圓規交給他時的叮嚀。

  當鉗工,動手能力是關鍵。説起來,鄭志明打小熱愛手工。切、割、打孔,獨立製作竹孔雀。廢品廠淘換來馬達,加些泡沫做電動小船。拆下報廢的自行車鏈條,彎幾根鐵絲,再用膠皮、鉚釘固定,組裝火柴槍。“摟動扳機,‘啪’,打出一串火光,玩伴個個羨慕,滿足感不亞於今天擁有遙控飛機的孩子。”鄭志明的童年,玩具全由自己做。

  求學、實習。1997年,鄭志明職高畢業。聽説他要當鉗工,幹木匠的父親、當廚娘的母親、同為工人的大哥都贊成。按規矩,新人入門要和老員工結對,譚林科成為他在廠裏的頭一個師傅。

  “我師傅很受人尊敬。遇到棘手工作,車間主任都會來請他幫忙。”鄭志明説,“工人社會地位高啊!從那時起,我定下目標,向師傅看齊,把鉗工這行做到底。”

  譚林科是廠裏少有的八級鉗工。改革開放初期,一個月能掙99元。當時,全廠工資最高的,是譚林科的師傅、鄭志明的“師爺”,技師謝宏幸,每月101元。

  老帶新、傳幫帶,譚師傅對徒弟的要求,一向嚴格,甚至可以説“嚴厲”。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寧可多花時間檢驗,也不要幹廢工件。”“專注、幹好、做精,要對每一項工作負責到底。”師傅的耳提面命,鄭志明記憶猶新。

  有一次給一隻液壓整合塊打孔,六個面全得打,孔的數量很多、直徑大小不一,一不留神就容易互相打穿。“師傅抽口煙,往孔裏一吹,如果對面只有一個眼飄出煙來,算合格,如果兩個以上的眼有煙,算作廢。”鄭志明説,失敗了的話,劈頭蓋臉一通批評免不了。

  牢記師傅教誨,鄭志明對待工作勤奮刻苦、一絲不茍。幹完活,他總要比別人多花時間總結得失;問題解決了,他還要反覆尋找是否還有別的方法,能不能比上回幹得更好……漸漸地,他練就一手絕活:手工銼削平面,可將零件尺寸誤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內;手工畫線鑽孔,孔的位置度誤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內,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粗細的1/20。

  看到徒弟越來越出息,譚林科很是欣慰:“不枉我教他一場。”這位76歲的老人個不高、臉微圓、中氣足,記者見到他時,老人滿臉自豪、咧嘴大笑:“鄭志明這孩子能吃苦,上進心又強,取得的進步,與他一直以來心中懷有夢想是分不開的。”

  傳承工匠精神

  廠房裏,鄭志明技能大師工作室的牌匾懸挂在一堵膠合板墻上。旁邊是一扇伸縮門,門內是車間,也是由機器、工作臺和74位工人共同組成的工作室。

  90後鉗工謝評周12年前進廠時便跟著鄭志明當學徒,2014年工作室剛成立,他成為“元老”。如今,這個高挑的小夥已是公司裝備製造工段長,更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去年,他以“全國優秀農民工”身份和鄭志明一起在天安門廣場上參加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

  “鄭師傅常説,作為新時代的産業工人,我們就是要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我常請教他,他總是不厭其煩地指導我。”謝評周説。

  比如,在熱處理工序時,工件容易磨損毀壞,剛性韌性,謝評周研究得還不深。謝評周説:“師傅會教我用什麼材料、用什麼方式、在柳州市哪家企業能做。”

  謝評周曾問鄭志明:“您就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鄭志明哈哈一笑:“作為一名黨員,不應該有私心雜念。我希望到我退休時,別人介紹我,不是誇我,而是誇我徒弟,説‘這就是那名大工匠誰誰誰的師傅啊!’”

  多年來,鄭志明始終把自己發明的“調芯鑽孔法”“研推修銼法”等技能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徒弟們,先後培養出高級技工、高級技師、公司特聘專家等50多人。大夥兒不僅傳承了他身上敢於創新、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同樣帶出更多高技能人才。

  獨木不成林,一花不是春。這些年,工作室的成員們持續開展鉗、銑、車、焊等工作理論和實操培訓;組織人員參加崗位練兵和技能比武;開展機器人系統運維、機電一體化虛擬倣真應用、直線導軌安裝與調試等“高精尖”培訓。在廠內,他們累計培訓320場次、924人次、76164課時。在廠外,他們先後跟廣西柳州、南寧、崇左等地10多家職業院校、技術院校實行“校企聯合”,為數千在校學生傳經送寶。

  匠心鑄魂、匠行育人、匠技提升。最近,公司的裝備研發團隊正努力攻克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關鍵設備的研發製造難關。“時代在快速變革,新的技術一日千里。”鄭志明説,“作為新時代的産業工人,我們必須勇於創新、敢想敢幹、彎道超車。”

  廠裏有條生産線,這裡插管橋壓裝設備的伺服系統是鄭志明主導改造的。投入使用後,成本降低,性能一點也不比以前採購的“洋設備”差。

  如今,工作室累計完成933項工藝裝備自主研製項目,交付使用1820台套工藝、工程裝備。自主研製工藝裝備的交付投産,為公司直接創造經濟效益8150.45萬元。謝評周很感慨:“這就是大國工匠!這就是‘衝在前頭,幹在實處’的黨員風采!”

  談及未來,鄭志明説:“我相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新時代的産業工人,擁有更廣闊的舞臺,一定能發揮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貢獻!”

  腳下充滿力量

  走進位於柳江南岸的公司底盤事業部,文化墻上“艱苦創業,自強不息”八個大字熠熠生輝。鄭志明説:“這是我們的企業精神,傳承60多年了。”

  1958年初秋,柳州西郊十里荒原熱火朝天,柳州動力機械廠在河西村破土動工。隨著國家工農業變遷,廠子幾易其名:從上世紀60年代的柳州拖拉機廠,到1985年的柳州微型汽車廠,再到1996年的柳州五菱汽車有限責任公司、2015年成立的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新千年,一部分五菱人加入到新的合資企業上汽通用五菱,另一些人則成為廣西汽車集團的一分子。

  “從篳路藍縷的昨天到欣欣向榮的今天,‘不蒸饅頭爭口氣’,是我們努力奮鬥的不竭動力。”鄭志明感慨。

  2007年,公司生産的大批量汽車後橋總成在裝車時出現噪音大的問題,廠裏花大價錢請外企工程師來華維修。從打“飛的”出發開始,專家薪酬按小時計,出差期間一切費用由中方承擔。專家母語是小語種,為了交流,找遍柳州才找來一位銀行職員當翻譯。

  外企專家講解時,鄭志明在翻譯的幫助下,連比劃帶猜盡力與專家溝通。外企專家操作時,鄭志明踮腳探頭,目不轉睛。廠裏又從四川、陜西等地請來幾位老師傅幫忙。中間種種,頗多曲折。雖然發現問題出在減速器上,臨了解決方案卻是沒有。

  鄭志明不願放棄,組織了個突擊隊。為啃下噪音大這根“硬骨頭”,他和突擊隊求來外方的儀器,拆掉研究。經過上千次反覆模擬試驗,他們設計製造出減速器噪音檢測設備,將噪音發生率由3%降到0.007%以下,為公司挽回50多萬元損失。

  征途漫漫,必須靠自力更生奮鬥。如今的廣西汽車集團已擁有超200萬台套汽車零部件、80萬台汽車發動機、2萬台輕型客車和12萬台專用車的綜合産能,連續多年營業收入超200億元,營收結構不斷優化。

  這樣的變化,令人欣喜,無數個像鄭志明一樣的産業工人,在浩浩蕩蕩的時代大潮中,心中懷有夢想、腳下充滿力量。

  “當年的領先者有的反過來學我們,拆了我們的零部件去研究。”鄭志明舉了個例子,因為價格太便宜,外方教授專門拆五菱車去研究,結果令其震驚:車子並沒有偷工減料,其中成本控制方面的創新更是讓人驚嘆。

  工友們評價鄭志明,想自己的事少,想集體的事多。“鄭志明有股拼勁,別人口中的難事,在他看來全是樂事。”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