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精準施策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生態環境系統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
精準施策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植被覆蓋指數93.32
一、二、三級保護區內新增綠地面積約192萬平方米
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斷面水質100%達標
全省環境空氣品質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98.6%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緊緊圍繞努力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和築牢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目標,突出深化污染防治攻堅、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推動“湖泊革命”、全面排查化解生態環境風險等重點,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全力推進以長江流域為重點的六大水系保護修復等8個標誌性戰役,紮實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持續抓好自然生態保護,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執法,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開創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
十年來,雲南省圍繞努力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思想認識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度之廣,環境品質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成為雲南的標配,藍天白雲、空氣清新成為雲南的標識,青山常綠、良田沃土成為雲南的標簽。
生態環境改善 各項指標良好
十年來,在全省生態環境系統積極推動下,在各級相關部門共同努力下,全省生態環境品質顯著改善,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取得階段性成果,8個標誌性戰役完成既定目標任務,全省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明顯改善。全省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持續超過98%。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總體向優向好,滇池、星雲湖摘掉“劣V類帽子”;六大水系水質持續改善,出境跨界斷面水質100%達標;與2011年相比,全省國控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提升34.2個百分點,劣于Ⅴ類水體比例下降27.8個百分點。
雲南省生態環境廳今年6月發佈的《2021年雲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1年以來,全省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大氣環境品質狀況方面,全省環境空氣品質總體良好,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年度環境空氣品質均符合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二級標準。相較于2020年,16個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基本穩定,其中景洪市改善幅度較大,16個城市環境空氣品質指標年平均值連續5年達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二級標準;從優良天數來看,全省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98.6%,其中香格里拉、麗江優良天數達到100%。
水環境品質狀況方面,全省主要河流國控省控斷面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品質標準》Ⅲ類及以上標準,水質優良的佔87.7%,較2020年提高1.3個百分點;劣于Ⅴ類標準、水質重度污染的斷面佔2.8%,較2020年下降1.0個百分點,全省主要河流水質保持穩定。49個出境、跨界河流監測斷面中,46個符合Ⅱ類標準,水質優;3個符合Ⅲ類標準,水質良好。六大水系幹流出境、跨界主要斷面水質均符合Ⅰ至Ⅱ類標準。全省湖泊、水庫水質總體良好,優良率為82.2%。全省47個州(市)級飲用水水源地中,39個水質達到或優於地表水Ⅲ類標準,達標率為83%。191個縣級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中,175個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達標率為91.6%。
城市聲環境品質狀況方面,全省城市聲環境品質總體為好,其中全省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品質總體為好;區域聲環境總體為較好;全省各類功能區晝、夜平均達標率96.9%,較2020年提高3.3個百分點。
從自然生態環境看,2021年全省自然生態環境狀況總體為優,與2020年相比處於基本穩定狀態,全省植被覆蓋度總體較好、生態系統相對穩定、生物多樣性較豐富、土地脅迫和污染負荷較輕微。在全省129個縣(市、區)中,59個生態環境狀況等級為優,佔全省縣(市、區)數的45.74%;其餘70個生態環境狀況等級為良,佔全省縣(市、區)數的54.26%。從輻射環境看,全省輻射環境品質保持穩定,重點輻射污染源周圍輻射環境水準安全、正常。
2021年,雲南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75.27,評價等級為優,較2016年的74.33有所上升;植被覆蓋指數93.32,較2016年的89.80有明顯上升;比2020年74.57的生態環境狀況指數、91.60的植被覆蓋指數有所上升。129個縣(市、區)生態環境狀況等級均為優良。
不斷提升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水準、持續改善的生態環境品質,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支撐。
強化制度建設 提升治理效能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支撐。十年來,從深化制度建設、強化制度執行等層面,雲南省切實把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落到實處,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批示指示精神,省委、省政府扛牢扛實滇池沿岸違規違建整治政治責任,以破局姿態、根治氣魄、雷霆手段抓拆違、強整改、促治理。拆除或遷出建(構)築物面積110.69萬平方米,環湖路臨湖一側減少建設用地17250畝、建築面積639萬平方米,恢復生態湖濱帶14公里,一、二、三級保護區內新增綠地面積約192萬平方米,滇池沿岸過度開發、無序開發、貼線開發現象得到全面遏制和根本扭轉,為全省生態環境保護樹立了鐵規矩、新標桿,整改工作取得決定性成效。
把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作為督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把“利劍”,省委、省政府以鮮明的態度、堅決的措施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第一輪中央督察和“回頭看”反饋雲南的110個問題全部完成整改。第二輪中央督察反饋的50個問題已完成整改8個,其他問題整改按時序推進;督察曝光的5個典型案例完成整改2個,其餘3個問題正按時序推進。3069件群眾投訴舉報問題辦結2896件,階段性辦結32件,辦結率95.4%。今年7月11日,滇池沿岸長腰山過度開發問題整改作為正面典型案例在央視《焦點訪談》欄目進行了報道。
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立足目前取得的整改成效基礎,雲南省將扛牢扛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的政治責任,踐行項目工作法、一線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按照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抓好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繼續抓好整改落實,對完成整改的問題嚴格程式標準及時驗收銷號,適時採取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等多種方式加強督導檢查,嚴防已經完成整改的問題出現反彈。確保整改時限為2022年底的17個問題按時按質整改落實到位,其餘問題緊盯不放、完成一個銷號一個。
環評審批工作是發展中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直接關乎生態環境品質的改善,提高環評審批效率是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舉措。
今年以來,雲南省生態環境廳深入踐行省委、省政府作風革命、效能革命工作要求,聚焦“守護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護好生態環境是最大職責、支援服務好經濟社會發展是最大任務”的“雙重定位”,堅持“三法三化”工作法,牢固樹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識,加強對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指導,在堅守生態紅線、法規底線、産業政策線“三線”的基礎上,用改革創新方法,強化要素保障,大力推進項目落地,逐步走活了全省環評審批一盤棋。
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十年來,雲南省全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和監測工作任務落實,在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監測網路國土空間覆蓋、監測自動化水準提升等各個領域成效顯著。構建了一支以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為核心、省生態環境廳駐16個州(市)生態環境監測站為骨架、129個縣級監測站為支撐的監測隊伍。
“十三五”末期,114個監測站通過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具備獲得法定數據來源的資質。全省環境監測站的標準化率為67.4%,較“十三五”初期提高了16.8%;建成了152個環境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370個地表水監測斷面、223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監測點、1433個土壤環境品質監測點位、140個國控、省控輻射監測點位以及城市噪聲、酸雨和農村生態環境品質監測網;建成了152個空氣自動監測站,實現了129個縣(市、區)全覆蓋。
隨著全省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構建起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履責、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大監測”格局,為全面強化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和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提供監測支援。
嚴格環境執法 護航生態文明
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無異於解開一道複雜的“方程式”。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生態環境執法效能,必須依靠長效機制和制度的構建,不斷優化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
緊盯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和築牢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這條主線,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創新開展聯合執法檢查,並把聯合執法檢查作為創新機制發現問題的重要手段和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注重成效的有效方法,將“執法+技術”深度融合,緊盯重點,破解生態環境執法熱點、難點問題,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促進問題整改。
2021年,省生態環境廳開展生態環境聯合執法檢查活動9批次,覆蓋15個州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因疫情防控未實施),共出動人員超過9.2萬人次,檢查各類對象超過2.3萬家,發現問題總數近4.7萬個,涉嫌環境違法需立案查處近2500家。檢查覆蓋範圍之廣、檢查內容之全、抽調人員之多、時間跨度之長、發現問題體量之大、執法能力提升之快、取得成效之顯著均是前所未有。
針對聯合執法檢查,省生態環境廳制定雲南省全年聯合執法檢查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廳長為組長、分管副廳長為副組長,主要業務處室、直屬相關單位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並抽調業務和技術骨幹全程參與聯合執法檢查,各單位結合職能職責,全面梳理業務工作中掌握的問題和線索,形成任務清單推送現場組全面檢查。同時,各州市生態環境局也給予此次檢查高度重視,抽調精兵強將,局領導親自帶隊,縣區分局長全程參與,為此次聯合執法檢查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形成了全省聯合執法檢查上下齊動“一盤棋”局面。
在“一盤棋”局面形成基礎上,採取一州(市)包一縣(市、區)或多個縣(市、區)的方式,全面推進聯合執法檢查行動。各州(市)檢查組根據承擔任務成立若干現場執法小組,共對全省15個州(市)、124個縣(市、區)、1320個鄉(鎮)進行檢查,實現地域、生態環境管理對象及群眾重點關注問題全覆蓋。
堅持黨建引領。聯合執法檢查堅持以黨建促業務,各現場檢查組第一時間成立了臨時黨支部,簽訂廉政承諾書,隨時開展廉政、安全教育、疫情防控提醒,將黨建工作貫穿于執法檢查全過程。將政治理論與業務學習實踐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充分發揮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堅決樹牢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盤棋”思想,堅定完成工作任務的信心和決心。
堅持問題導向。現場檢查堅決貫徹該發現問題沒有發現就是失職,發現了問題不報告、不處置就是瀆職的要求,堅持全面檢查的同時,結合任務縣(市、區)實際情況和特點,突出重點區域、重點流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聚焦中央和省級督察反饋及長江經濟帶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重點排污單位、重大建設項目、重要信訪案件、重要環境敏感區、危險廢物産生與處置重點單位、城鎮生活垃圾與污水處理、重大生態環境風險隱患等開展工作。
堅持品質第一。省生態環境廳全面統籌協調工作開展,每天進行工作調度,每天通報工作進展,及時研判突出環境問題和重大環境風險隱患線索。派出人員分區劃片進行督導,幫助厘清檢查思路,指導發現區域突出問題。安排專人負責案件品質把關,開展案件抽查工作,及時反饋存在的問題,督促予以糾正或補充完善,確保案件事實清楚、程式合法、處罰得當。
堅持提升能力。聯合執法檢查探索“執法+督察+業務+技術”融合,堅持以老帶新、以強帶弱,業務骨幹、執法能手、行業專家合理搭配;有效利用無人機、污染源自動監控、視頻監控和環保設施用水、用電監控等新技術、新手段,提升發現問題的能力,完善發現問題的機制,在實戰中提升全省執法人員業務能力水準。
堅持機制創新。通過建立“聯合執法+同步整改+同步查處+精準幫扶+環保普法”工作機制,形成了聯合執法檢查任務計劃統籌制度、問題分析研判制度、執法和技術聯動制度、執法和督察聯動制度、問題反饋整改制度、整改跟蹤問效制度,形成了發現問題,推動解決問題的工作閉環。
堅持普法並重。按照誰執法誰普法的原則,將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運用於現場執法檢查全過程。重視講清楚涉嫌環境違法的原因,不守法面臨的法律後果,對被檢查的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被檢查對象起到警醒警示作用。
立足已有成效,瞄準發展目標。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將更加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讓綠色遍佈鄉村,讓河湖扮靚山川,廣泛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以高水準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記者 胡曉蓉 通訊員 王艷梅 陳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