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努力降低地下水年開採量 推動歷史水系恢復
中新網北京3月3日電 (記者 杜燕)到“十四五”期末,北京單位地區生産總值用水量下降到10立方米以內,生産生活年用水總量控制在30億立方米以內,地下水年開採量力爭降至14億立方米左右。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供水安全保障系數超過1.3,全市供水能力達到1000萬立方米/日。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率達到40%以上,主城區積水點實現動態清零。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8%,河湖水生態狀況持續改善。
這是北京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兼總工程師伊鋒在今天舉行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新聞發佈會上介紹的。
伊鋒表示,“十四五”期間,北京將聚焦五大水務發展目標,系統謀劃,建設與北京“四個中心”戰略定位和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發展目標相適應的現代水務服務保障體系。
一是聚焦“安全”目標,強化“剛性”“韌性”要求,築牢水安全保障體系。重點是加快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全面實施《北京市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建立完善水要素規劃體系。積極推動多元外調水保障體系建設,完善多水源共濟配置及調度工程體系。推進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實施藏水于地、蓄水于庫。
同時,完成骨幹堤防達標治理、推進重點防洪工程和重點蓄滯洪區建設,基本建成“通州堰”防洪工程體系。開展積水內澇防治,構建“源頭消減、管網輸送、蓄洪消峰、超標應急”的內澇防治體系,解決“城市看海”問題。
二是聚焦“潔凈”目標,強化“源頭”“龍頭”保護管理,加快補齊水務基礎設施短板。重點是著力補強城鄉供水短板,按照適度超前、城鄉統籌的原則,加快城鎮供水廠及管網建設,持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提升工程,推動實現農村供水專業化、規範化管理,提高供水資訊化和智慧化管理水準。繼續打好碧水保衛戰,完善城鎮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設施,開展中心城區和郊區新城的溢流污染控制,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
三是聚焦“生態”目標,強化“保水”“補水”措施,深入拓展生態治水新路徑。重點是堅持綠色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戰略性任務來抓,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建立完善水生態空間規劃與管控體系,依法依規實施建設管控,促進水與生態空間要素相協調。
京冀協同、各區協力完善境內外水生態補償制度。推進密雲水庫水源保護,上游全部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實施官廳水庫庫濱帶生態修復,改善水庫周邊環境。
北京繼續開展骨幹河道的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施區域水系連通,構建流域相濟、多線聯絡、多層迴圈、生態健康的水網體系。按照“一年啟動、兩年示範、五年成型、十年保育、多年成景”的規劃建設目標,加快溫榆河公園等項目建設,形成大尺度城市藍綠生態空間。研究重點河道生態水量及水源保障方案,保障重點河湖生態用水。
四是聚焦“優美”目標,強化“示範”“規範”建設,不斷擦亮綠水青山美麗底色。重點是將更多的河湖成為“網紅打卡地”,讓更多的市民享受到水生態改善帶來的紅利,增強幸福感、獲得感。
北京將持續推進城市河湖水系景觀提升工程,提高濱水空間的通達性、宜居性。拓展垂釣、滑冰、皮划艇等服務區域,擴大水務基礎設施向公眾開放範圍。
北京將研究建立親水服務管理的長效機制,提升為民服務品質。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實施船閘及沿線碼頭建設,實現北運河通州段全線通航,推動潮白河順義新城段等水域實現旅遊通航。
北京將保護好首都功能核心區老城六海八水的空間格局,推動歷史水系恢復和濱水空間改造提升。
五是聚焦“為民”目標,強化“共治”“共用”力度,持續提升水務公共服務水準。重點是以服務保障為根本,健全水務公共服務與管理體系,創新水務為民服務方式,增強水務公共服務意識。
北京將深化營商環境水務政策改革,完善水務“接訴即辦”流程,主動服務、未訴先辦的工作機制更加順暢。同時,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推動智慧水務全場景應用,建設北京智慧水務1.0,加快提升水務精細化、智慧化、現代化管理水準,提升水務科技創新能力,為推動實現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和強力驅動。
伊鋒表示,北京將推動首都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向現代化邁進,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提供更為堅實的水務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