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賦予女性就業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升級,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從電子商務到“網際網路+”再到全面數字化三個階段的演變。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世界網路活躍用戶數量最多、網際網路交易規模最大、數字經濟産業活力和創新能力最為領先的國家,中國社會也正在發生從工業社會向數字社會的又一次轉型。憑藉平臺化、數據化、普惠化的特徵,數字經濟與諸多行業和領域深度融合,不僅為我國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注入了充足的活力,還給人們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顛覆性改變。女性在數字時代的勞動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數字經濟賦予女性職場新機遇,為女性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勞動者與平臺之間靈活的組織模式增強了女性工作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數字紅利並沒有在不同群體之間實現均等分配,甚至可能加劇地區之間、性別之間的數字鴻溝。
數字經濟下女性就業的利好
增加就業機會,優化就業結構。數字經濟催生出新業態、新就業模式,為女性求職發展持續增添新機會。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數字化管理師、人工智慧工程技術人員、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等一批新職業在數字平臺上涌現,為女性就業打開新窗口。在多元化的數字應用場景中,女性就業創業迎來更多的選擇與機會。與此同時,數字平臺提供豐富的就業創業資源,包括職業培訓、創業輔導、技術援助等各類服務,能積極提升女性求職的競爭力,為女性就業提供支援和多維賦能。除此之外,數字平臺有助於彌補女性的社會網路不足,數字平臺上的多主體參與,有利於女性克服傳統社會關係障礙,拓展社會網路資源,進而探索更多可能的職業發展路徑。
數字經濟吸納就業能力不斷增強,女性的就業結構也將進一步優化。數字技術通過聚合數據流、技術流、人才流,促進勞動市場供需精準匹配,大幅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從行業分佈看,第三産業招聘崗位佔比遠高於第一、第二産業。隨著電子商務、直播帶貨等行業的快速崛起,適合女性發展的第三産業就業需求加速擴大,特別是在一些高端服務業領域,女性就業優勢明顯增加。從區域分佈看,數字經濟就業崗位主要分佈在經濟發展水準較高的地區,進一步促進了包括大量女性在內的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從經濟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轉移,有助於女性獲得更優的職業發展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講,數字經濟在助推女性就業品質提升與就業結構升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提升勞動收入,支援女性經濟獨立。提升女性勞動收入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網際網路+”驅動下的數字經濟不僅可以拓寬女性獲得就業資訊的途徑,同時還能提供更多的收入來源渠道。一方面,網際網路的使用降低了搜尋工作的成本,擁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在網路平臺上能夠快速尋找到合適崗位,從而提高薪資水準。另一方面,與傳統就業方式單一不同,數字經濟時代産生的新就業形態創造了大量靈活就業、居家就業的機會,勞動者可以兼職多份工作,獲取更多勞動報酬。
數字經濟加速女性經濟獨立,提高女性經濟社會地位。研究表明,網際網路的使用可以使得勞動者整體的收入提高45.5%。相比于城市家庭,數字經濟發展對農村家庭收入的促進作用更強,增收效果更顯著。當前,越來越多的農村女性順應數字經濟發展潮流,走上電商創業之路,把産品銷往全國乃至世界。農村女性參與電子商務不僅會增加個人勞動收入,也會改變傳統父權家庭中女性的經濟從屬地位,進一步推動女性實現經濟獨立。
促進靈活就業,推動性別平等。得益於眾多數字勞動平臺的興起,以零工人員替代全職人員的靈活就業模式快速發展,職業覆蓋領域逐漸擴大。目前,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經高達兩億,約佔城鎮就業人數的一半。實踐證明,靈活就業模式能有效緩解女性就業壓力,穩定就業市場。通過數字勞動平臺,女性能夠突破空間限制、時間制約,從而獲得遠端乃至全球性工作機會,實現居家辦公、彈性辦公。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數字技術支撐下的靈活就業作用尤為凸顯。一方面,居家辦公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聚集,有利於降低疫情傳播風險。另一方面,臨時性工作、小時工作等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有利於解決勞動者生計,緩解摩擦性失業。
促進家務勞動社會化,減輕女性家庭負擔。數字經濟助推包括女性在內的勞動力資源充分配置。目前,女性用於家務勞動的平均時間約是男性的2.5倍,女職工在照顧子女、輔導孩子學習、日常打掃做飯等各項家庭無償勞動時長均明顯高於男職工。研究顯示,家務勞動直接影響了職工就業、職業發展和生育意願,女職工收入降低、升職受阻、職業中斷等情況都有可能發生。當女性的個體潛能被局限在家庭這一相對有限的社會結構中,其經濟地位、社會地位都將處於更加劣勢的位置,性別隔離將進一步加劇。
數字經濟在給女性減輕家庭負擔、帶來平等發展機會這方面已經展示了巨大的力量。通過網際網路、物聯網聯動,家政服務業平臺蓬勃發展,促進家務勞動由“家庭”走向“市場”。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女性家務勞動負擔減輕,家庭生活品質得到顯著提高;另一方面,包括女性在內的資源各得其所,充分配置,全要素生産率得到大幅提升。
數字經濟下女性就業的困境
數字性別鴻溝加劇,給女性帶來系統性影響。2018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佈了《彌合數字性別鴻溝技術報告》,旨在通過識別、討論和分析數字性別鴻溝根源的一系列驅動因素,指出“數字性別鴻溝”即“在國家、地區、部門和社會經濟群體內部以及他們之間,資訊通信技術的有效獲取、數字技能水準等方面存在的性別差異”。在數字經濟背景下,數字性別鴻溝表現在數字設備的使用、數字技能水準、數字技術的社會支援等多個方面。在數字設備的使用上,男性表現出更高的網際網路使用率,在具體用途上,男性日常上網更頻繁、在網際網路上開展更多的活動,而女性則更多地使用網際網路進行社交活動。在數字技術的可及性上,入學障礙、負擔能力、缺乏教育以及固有的偏見和社會文化規範限制了婦女和女童從數字轉型提供的機會中獲益的能力,並且女童在那些能夠使她們在數字專業領域中表現出色的學科的入學率相對較低,如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以及資訊和通信技術(ICT),進而出現數字性別鴻溝。除此之外,女性對數字工具和技術的使用有限,特別是更少地出於商業目的或經濟目的來使用數字技術,這就導致了數字經濟中性別差距擴大。同時,女性獲得的創業資金相對較少,而且常常面臨融資困難的問題,這會進一步限制女性在科技行業實現其職業、創業抱負,導致數字性別鴻溝加劇。
技能水準致使的就業困境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女性傳統性、常規性工作造成衝擊,二是對女性進入新型數字行業産生限制。一些調查和研究表明,女性和男性的崗位性質存在較大差異。根據智聯招聘發佈的《2020年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目前女性在職能類崗位的佔比更大,從事的工作主要是與客戶、財務和服務有關的業務,而男性則在生産/加工等技術崗位上表現出優勢。而隨著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以及人工智慧等數字資訊技術的迅速發展,傳統職業會進行調整和革新,可以預見現有重復性、常規性、標準化的工作將會被取代,而這些工作多被女性包攬,從而對女性的傳統就業造成衝擊。除此之外,數字經濟時代下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的全面推廣和深度應用催生了數字領域的新興行業,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與此同時,也對個人的資訊素養和數字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數字性別鴻溝的存在使得女性在這些新領域、新職業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阻礙了女性在數字資訊領域的發展,抑制了女性就業渠道的拓展。可見,女性參與數字經濟就業創業的能力如果不提升,鴻溝如果不逾越,將給女性就業帶來基礎性、系統性的影響。
平臺經濟演算法存在性別盲視,加重女性就業歧視。數字經濟時代下,勞動者的就業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網路平臺就業成為新型勞動方式,而這種就業形態的核心是演算法驅動的數字勞動平臺。平臺借助大數據演算法,接收勞動者資訊和服務需求,通過收集、分析和評估勞動者和潛在雇傭者的個人資訊和行為數據,預測數據主體的工作能力、業務表現、發展潛力、需求偏好等特徵,並據此畫像將勞動者與勞動任務相匹配,從而使勞動者參與勞動,獲得報酬。因此,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數字資訊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推動了網約車、外賣、家政服務等數字勞動平臺的建立,産生新的就業形態併為就業市場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同時,運用大數據演算法進行勞動匹配,也提高了人力資源管理效率和決策效率,避免決策者的主觀偏見。
但不可忽視的是,平臺經濟演算法對於就業市場的作用並非是完全積極的,演算法決策的運用對市場規則産生影響,進而影響了勞動者的福利。在就業市場中,演算法決策基於大數據資訊,運用數據畫像技術抓取目標勞動者的特徵,以這種方式得到的特徵進行勞動者篩選,將會形成“一刀切”的選取標準,忽視了勞動者的異質性,易於將具有特殊優勢的勞動者或者應受保護的特殊群體排除在外。同時,決策者在利用演算法決策時除了依靠演算法進行分類和評價以外,往往會根據市場需求人為設定篩選標準或指標,將決策者的主觀偏好寓于演算法決策之中,從而使得通過演算法決策得到的市場規則失去其客觀性優勢。
進而從性別視角來看,數字經濟催生的網路平臺就業在推動性別平等、消除就業歧視方面被認為發揮了積極作用,依託于數字勞動平臺保證了勞動的匿名性,避免傳統就業市場中對女性的性別歧視的發生。而隨著大數據、網際網路以及人工智慧等數字資訊技術在勞動就業領域的推廣應用,基於演算法的數字勞動平臺應運而生,平臺經濟演算法帶來的新問題和新挑戰不斷出現,産生的最明顯的困境是所謂“中立、客觀”演算法下的性別忽視甚至盲視。演算法基於大數據捕獲有用的資訊並挖掘數據規律,在就業市場的招聘、考核、晉陞等各個環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未經篩選的市場大數據往往包含著就業市場中存在的某些偏見,而演算法無法選擇使用數據的品質,僅能基於現有的數據進行分析,因此易於強化這種盲視;另一方面,演算法無法判斷它所挖掘的規律是否符合社會倫理道德要求,是否體現人類對於性別平等的追求,因此無法有意識地防止性別歧視的發生,反而將這些規律用於勞動者畫像以及潛在雇傭者篩選的過程中,使得性別歧視隱蔽于“中立、客觀”的演算法背後,將女性群體置於更加不利的就業地位。
混淆工作與家庭邊界,激化女性角色衝突。數字經濟影響女性就業的邏輯之一是增強了就業的靈活性。借助數字資訊技術,女性群體能夠突破地區之間、家庭與工作場所之間的物理空間限制,拓寬了女性的工作生活場景,為女性發展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需要注意的是,數字經濟發展在為女性群體提供平臺就業、自主創業等新就業形態的同時,這種靈活性也打破了女性工作與生活的時間界限,延長了工作時間。而現有研究表明,長時間工作或者不正常的工作時間會損害工作人員健康狀況,且工作時間對健康的影響存在性別差異,與正常工時相比,超時工作的女性身心健康表現出更差的水準。因此,盡可能避免打破時空限制後女性工作時間延長所産生的危害,需要女性高效利用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對女性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與此同時,家庭作為社會的核心組成部分,女性在處理家庭事務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而數字經濟背景下,女性工作與生活的邊界愈發模糊,靈活性的新就業形態使得女性在工作的同時提供家庭照料服務成為可能,避免了女性因職業發展無法開展家庭照料,或因家庭而全身退出勞動力市場的情況出現。而這種兼顧家庭需求與職業發展需求的解決策略在延長工作時間的同時,女性的家庭角色所要求的責任尚未得到減輕,女性在參與職場工作過程中依然承擔著家庭大量的無酬勞動,導致女性工作與生活重疊以及家庭和事業之間産生矛盾,激化了女性角色衝突,更可能加重女性負擔,産生新的就業問題。
關注女性的職業需求,提升女性就業的競爭力
關注數字經濟催生的新業態、新職業女性需求,促進女性就業。在數字經濟參與的就業市場中,應摒棄對女性的性別偏見,關注女性的職業需求,以數字時代“萬物互聯”的視角,正視女性在數字經濟催生的新業態、新職業、新階層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能夠發揮的作用,以需求為基礎創造平等的就業機會。從這個角度而言,數字經濟對就業市場將會産生更為積極的影響,對促進女性就業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促進女性STEM教育,增強女性參與數字經濟就業創業能力。個人受到的教育與工作能力和專業偏好息息相關,並對其就業選擇産生直接影響。目前,女性在科學、數學、軟體和電腦等領域的參與度仍然不足,在以數字資訊技術為核心的數字經濟領域仍處於邊緣地位。而女性在這些專業領域不具備優勢的關鍵原因就在於女性在接受正規教育的過程中科學素養、技術素養、工程素養以及數學素養教育(STEM教育)的缺失,使得女性一方面缺乏培養數字資訊技術興趣的良好氛圍,從而欠缺對數字資訊技術的認同感,另一方面也缺少進入數字經濟相關行業的專業能力,在就業競爭中更易於被淘汰。就此而言,完善女性STEM教育促進政策,增強女性參與數字經濟就業能力,是數字經濟時代提升女性就業競爭力的重要一環。
監管平臺演算法,維護女性勞動權益。政府部門應對平臺演算法實施監管,完善監督檢查機制,在對演算法及其産生的規律、規則的審查中引入性別視角,對帶有性別歧視的演算法規則及時予以更正;應引導平臺、企業建立健全合理的決策機制,在基於演算法的決策中引入性別敏感的篩選指標,在發揮演算法決策自主性和高效性優勢的同時,保障女性勞動權益。
促進家務勞動社會化,以數字經濟反哺家庭發展。近年來,家務勞動社會化已成為推動女性解放和性別平等、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的熱點議題,而在數字經濟時代,就業靈活性提升的同時女性的就業機會也隨之增加,將女性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成為女性發展、家庭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共同的迫切需求。因此,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激勵、幫扶政策,推進家務勞動社會化、市場化;推動家政服務行業發展,完善對從業人員選聘、培訓和考核的監督機制,督促家政服務行業提供專業、規範且高品質的服務;積極開展家政服務行業宣傳工作,引導輿論傳媒發揮正面宣傳作用,推動形成家務勞動社會化的良好氛圍,與數字經濟的時代背景相結合,以數字經濟反哺家庭發展的同時減輕女性負擔,實現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高。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注:本成果受到中國人民大學“雙一流”跨學科重大創新規劃平臺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