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不機械刷題、關注社會……高考語文試卷釋放這些改革信號

2021-06-08 09:31: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今年高考語文試卷釋放哪些改革信號

  不機械刷題 要關注社會

  6月7日,1000多萬名考生走入考場,2021年高考拉開帷幕。今年全國高考語文共8套試卷,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4套,分別為:全國甲卷、全國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4套。

  “今年的高考命題堅持了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引導,深化基礎性、優化情境設計,強化了關鍵能力考查,增強了試題的開放性和靈活性,特別是引導學校和學生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加強考教銜接,充分發揮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人説。

  命題直面現實 引導學生關注社會

  “從今年的高考語文試題看,立德樹人貫穿了所有試題,緊扣住了時代的脈搏。”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説,無論是閱讀題還是寫作題,閱讀題中無論是文言文閱讀還是現代文閱讀,都緊扣住時代主題,比如試題中涉及的“新疆棉”、網路空間等問題;作文題目更是如此,“多份試題都讓學生結合建黨100週年作答,強調了青年的時代責任與擔當。”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介紹,黨史入題是本次高考語文試題的重要特點。今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100週年,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在100年的奮鬥歷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築起了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係,這些都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自然也為當代青年的成長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精神滋養。語文命題緊扣時代主題,將立德樹人有機融入語文素養與能力的考查,引導考生懂得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實現人生價值,如全國甲卷作文題《可為與有為》、北京卷的作文題《論生逢其時》都是以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為背景,引導考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結合在一起,響應時代召喚、肩負時代使命。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介紹,黨的歷史是最有説服力的教科書,新高考Ⅰ卷文學類閱讀材料選取的就是卞之琳1938年創作于延安的小説《石門陣》,小説中提到“守住了大門,不用關二門”,寓意只有保衛國門才能守護家門,從百姓日常生活的側面,展現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群眾對日寇的同仇敵愾,對國泰民安生活的渴望,引導考生從革命鬥爭時期的社會生活中,體會中國共産黨人為民族謀解放、為人民謀幸福的精神,汲取精神力量。

  試題不求艱深奇特 引導考生不再機械刷題

  “從今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中能看出,試題不求艱深奇特,突出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運用。”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研製組組長王寧説,語文課如果強調讓學生死記硬背的話,就走到了純知識學習的路上,今年高考語文試題特別突出語境的作用,真正體現新課標的精神,讓學生走向自主學習、自覺思考。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舉例介紹,新高考Ⅰ卷古代詩歌閱讀《寄江州白司馬》一詩的寄贈對像是考生極為熟悉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考生對課文《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印象深刻,試題選項提到“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引發考生對已有知識的聯想與遷移,並作出正確判斷。

  王寧特別提出,現在高考試卷中出現的試題不會照搬學生學習過的內容,考試內容與教學內容如何銜接,應該引起中學老師的注意和思考。

  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人介紹,今年高考命題進一步深化基礎性考查,強調對基礎知識全面深刻地理解和融會貫通地運用,引導中學教學遵循教育規律,回歸課標、回歸教材;進一步加強聯繫實際的應用性考查,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優化試卷結構、豐富呈現方式、改變設問角度,創新考查方式方法,引導中學教與學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

  一線教師與考試中心專家有相同的感受,“今年的試題體現了‘三反’:‘反套路’‘反刷題’和‘反死記硬背’。”高中語文學科專家、河南省鄭州外國語學校教師浮利古説,不少有經驗的老師給學生總結大量做題套路,這本無可厚非,但這確實不是語文教學與語文學習的正途。今年的很多題目是學校教師或校外培訓機構再怎麼刷題也很難刷到的,而且學生如果僅是死記硬背那些文學常識或者知識,沒有讀懂文本的話,有些題目也是很難作答的。

  “從前期對各省的調研情況看,高考內容改革幾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高中校長、一線教師對高考新試卷在引導教學回歸課堂、注重核心素養培育、助力高中育人改革等方面發揮的作用給予了高度肯定。”教育部考試中心負責人説。

  強化融會貫通 引導學生在關鍵能力上下功夫

  “今年的高考語文試題做到了人文主題和語文知識能力的融合。”高考內容改革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謝維和説。

  今年高考語文試題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注重對學生關鍵能力的整體評價,科學佈局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資訊整理、應用寫作、語言表達、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能力,體現對教學中關鍵能力培養的評價,引導中學重視對考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介紹,強調能力的全面考查體現在試卷的整體設計與試題設計兩個方面。在整體設計方面,試卷通過科學佈局,實現對考生不同能力的全面考查和綜合評價。無論是現代文、古代詩文閱讀,還是語言文字運用、寫作,均注意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多樣性、層次性。在試題設計方面,建立材料選擇、情境設置和任務要求的邏輯聯繫,將多種能力的考查融于一題,綜合融通。例如新高考Ⅱ卷作文“寫人與做人”,“材料情境和寫作任務,引導考生在讀圖基礎上體悟含義,從部分到整體,從形式到內涵,感知材料、提取關鍵資訊、進行推斷探究,進而鑒別取捨,以文章形式呈現個人思考,實現對考生閱讀理解、資訊整理、應用寫作、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關鍵能力的綜合考查。”命題專家説。

  “邏輯是基本的能力要求,思辨是一個更高要求,也是語文學科需要解決的基本能力。近年高考語文命題中,越來越突出地體現這一點。實用文與論述文閱讀中這一導向越來越明顯,寫作幾乎都更強調思辨、論述。”陳志文説,“目前語文教育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過度強化文學,缺少基本的邏輯與説理,高考命題在這個問題上是一個很好的引導。”

  本報北京6月7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