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牛肉爭議恐持續“發酵” 政治意味濃厚

時間:2009-11-06 08:5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5日電 題:臺灣遭遇“牛肉風波”

  新華社記者 李寒芳

  民間質疑不斷,地方各唱各調,政治因素摻雜……一場愈演愈烈的美國牛肉進口風波,讓臺灣社會近來充滿紛擾與喧囂。

  都是“瘋牛”惹的禍

  自2003年美國本土暴發瘋牛病疫情以來,臺灣曾多次禁止美國牛肉進口,直到2006年1月,臺灣有條件開放30個月齡以下的不帶骨牛肉進口。今年10月下旬,臺灣與美國簽署相關協議,同意進口30個月齡以下的美國帶骨牛肉、內臟和絞肉。

  但由於目前臺灣並不具備充分檢測、醫治瘋牛病的能力,此舉在島內引發強烈爭議。有輿論質疑放寬美國牛肉進口會對島內食品安全造成風險,圍繞美國牛肉的爭議也迅速擴大成席捲全島的社會風波。

  連日來,臺灣消費者團體不斷指責臺灣當局罔顧消費者健康權益。島內一些民意代表認為,此舉可能給臺灣的食品安全帶來威脅。不少縣市負責人也提出異議。如臺北市長郝龍斌宣稱不會讓美國牛肉進入臺北市,呼籲當局重新評估這項政策。11月1日,幾家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進而宣佈推動“公投”,要求“重啟美國帶骨牛肉進口談判”,反對以民眾健康及環境污染“做經濟交易”。

  面對民意壓力,臺灣當局有關部門不斷為其政策進行辯解。有官員承諾“臺灣要進行嚴格把關以及建立強制保險制度”。11月2日,臺衛生主管部門公告“修正美國牛肉及其産品進口規定”,負責人楊志良同時表示,將以“三管五卡”把關美國牛肉,有爭議的絞肉、內臟絕不會進口。

  “牛肉風波”的政治味

  島內有分析認為,美國牛肉輸臺一直是雙方貿易談判的重要議題,其中摻雜了複雜的政治因素。臺灣當局此次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可能是希望借此與美方進行“政治交換”。臺灣《聯合晚報》的一篇評論更是辛辣地表示:這是“一盤只聞到政治味的牛肉”。

  美國方面的態度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據島內媒體披露,臺灣與美國此次達成協定後,美國商會立即表態:“這象徵著臺美經貿關係中的一個主要敏感障礙被移除,未來希望儘速恢復召開雙方貿易投資架構協議會談。”

  在島內政壇,這次“牛肉風波”也有演變成“政治風波”的跡象。據島內媒體報道,已有民意代表宣稱“誰決定讓美國帶骨牛肉、內臟進口,就要誰下臺”。

  還有一些縣市的負責人率領食品業者發起對美國牛內臟等部位“不賣、不買、不吃”三不政策。不少縣市負責人還參加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發起的“公投”聯署活動。

  “牛肉風波”甚至成為某些人的選舉工具。由於臺灣下月將舉行縣市長、縣市議員和鄉鎮長的“三合一選舉”,一些參選的政治人物和政黨也借機拿牛肉説事“炒選情”。

  牛肉爭議恐持續“發酵”

  目前,“牛肉風波”如雪球般在臺灣社會越滾越大,甚至成為國民黨當局繼“八八水災”後面臨的又一大挑戰。臺灣《中國時報》近日的民調顯示,受這一事件影響,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的滿意度只剩33.4%,比10月初大幅下滑13.9個百分點,不滿意度則升至46%。

  按照相關協議,美國帶骨牛肉最快將於11月中下旬進入臺灣市場。但在臺灣大部分民眾“聞美國牛肉色變”的狀況下,美國牛肉想端上臺灣民眾的餐桌並非易事。據臺灣《工商時報》報道,臺灣立法機構擬於11月17日前完成“食品衛生管理法”修訂,該草案將禁止疫區內牛肉、內臟、骨髓等部分産品進口。輿論認為這將從法律層面上徹底封堵美國牛肉。

  另據臺灣《聯合晚報》報道,美國方面的態度比較強硬,要求臺灣在進口其牛肉一事上遵守協議。如此看來,“牛肉風波”如何進一步發展,勢必還會費一番週折。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港澳僑新聞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