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發表社論説,以前,輿論評價一般民眾對政治的反應及感受不外乎“冷漠”或類似的形容詞,但近幾年來,如此的用語顯然無法精確形容,更貼切的説法是“厭惡”、“反感”或“不信任”。如果社會大眾對政治,即所謂的眾人之事,只有厭惡、反感或不信任,當然不可能期待他們會關心、支援政治,對大至臺灣發展方向,小至地方建設,很可能採取“眼不見為凈”的消極態度,如此,不但不樂意出錢出力參與政治建設與改革,很可能連鞭策、監督政治進步的熱誠與力量都會降低乃至消失,臺灣不衰弱已屬萬幸,當然更不可能期待富強與快樂。
臺灣《中國時報》昨天推出臺灣希望專題系列之五——遭唾棄的政治,詳細報導了行政、“立法”部門、體育與社會運動方面普遍出現的貪腐、墮落、沉淪現象,具體説明島內政治淪為人人排斥、厭惡代名詞與産業的其來有自,並列舉行政、“立法”、民間體育與環保領域存在的權錢交易、官商勾結、同流合污事例,以及少數不信公義喚不回社會運動人士的努力故事,值得關心社會,口口聲聲愛臺灣的鄉親、官員與全體政治人物重視、關心,甚至化為推動改革的具體行動。
社論指出,廣義行政部門中存在的普遍貪腐、墮落、沉淪現象,其實從近六年來不斷有朝野政治人物被檢調單位追究查辦,即可得到證明:屬於綠營或服務於綠營的有自來水公司董事長徐享昆、“經濟部次長”侯和雄、“國科會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作樂、“交通部長”郭瑤琪、“金管會”委員林忠正、“國科會”副主委謝清志、“內政部”次長顏萬進、“金管會”主委龔照勝、“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哲男、“公平會”副主委陳紀元、“金管會檢查局長”李進誠等人;屬於藍營或服務藍營的政治人物有臺肥董事長謝生富、“省府住都局長”伍澤元、“中央電臺”董事長朱婉清等人。坦然言,上述這些政治人物的涉及貪污、瀆職,不僅顯示自身的操守有問題,連帶也使民眾懷疑當局用人的標準及判斷能力。因為六年多來爆發的貪污、瀆職案件實在太多,難怪民眾對包括藍綠在內的象徵體系充滿厭惡、看不起、鄙視態度,至少是不信任。
與專題同步推出的民調,即精準也無情反映了一般民眾對政治的感覺:不信任當局、不信任“國會”,不信任執政黨,也不信任在野黨;簡單一句話,臺灣社會出現了民眾對政治超高度不信賴感的危機。民間對廣義行政部門的不信任,基本上源於貪污事件頻傳,以及普遍存在的無能、沒有方向及目的的施政或建設,除了浪費廣大納稅人的血汗錢外,更摧毀了民眾對當局的信心。在逾千位受訪者當中,信任“總統府”的只有二三.六%,不信任的有四○.一%,對行政部門信任的二八%,不信任三七.九%,對“監察院”(即使已經兩年停擺)信任的二三.一%,不信任三一.六%,對“立法院”信任的二○.七%,不信任五二.七%。更諷刺及悲哀地是,因為七年多來執政績效無法令人滿意,民眾對廣義行政部門不信任,我們能夠理解,但竟然只有三三.七%的受訪者信任國親在野陣營,不信任的比例高達四一.七%,甚至超過對“總統府”、“行政院”的不信任程度,明顯反映社會大眾對在野陣營不能妥善扮演忠誠反對黨角色,乃至不斷傳出貪腐行徑的失望,我們認為相當值得在野陣營深入了解、分析,並立即進行檢討、改進。
社論認為,政治,依照孫中山先生的解釋是眾人的事,從事或參與服務眾人的事,理論上應該是一件光榮、偉大,人人趨之若鶩的工作,但竟然有如此高的民調比例,反映了民眾對政治的冷漠、厭惡,以及不信任,甚至形成信心危機、臺灣發展危機,我們認為不僅執政的民進黨當局應該反省,在野的國親陣營也無法推諉責任,握有選票的全民,當然也必須承擔他們沒有妥善運用選票選擇、監督政治正常運作的責任。
年底“立委”及明年“總統”大選轉眼就將來到,既然有高達六成一的民眾深信手中的選票可以用來表達對政治發展不符人民需要與期待的不滿,我們即希望聰明的選民屆時作出睿智的選擇,鼓勵賢良出頭,唾棄貪腐、墮落與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