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思踐悟十九大】宋清輝:留得青山在不愁無金銀

2017-11-23 09:5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我認為,建設綠水青山,不是將水染綠,不是將山用顏料涂成青色,不是守著山水不讓任何人進入,更不是一句常喊的口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著多重含義。

  第一,綠水青山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在社會進步發展過程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各種生産資料中的一種。譬如在農業種植方面,優質的水資源能夠讓農産品在最初的生長環節就健康綠色,讓人們吃得放心。優質的生態資源還將吸引眾多的遊客前往參觀,這對當地的旅遊業以及相關第三産業的發展,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優質的生態資源環境,能夠推動相關産業健康發展,創造出超越前期的GDP水準。

  第二,保護生態環境,不造成資源浪費,也是一種財富。譬如我國曾經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採取過“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經濟也在短時間內看似快速發展。沒有預料到的是,生態環境的自然規律也讓先污染的模式支付了相當多的“利息”,不少被嚴重污染的地域對後期的生産建設造成了惡劣影響,我們不得不花費數倍甚至數十倍的經濟代價來治理,令快速發展經濟的健康程度大打折扣。

  如今,我國依然在為曾經過分追求快速發展支付了因破壞環境所生成的“利息”。如果在數十年前的能夠在發展經濟、發展工業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我國當前的經濟環境和生態環境必然會更加健康。

  第三,綠水青山是自然環境中的生態凈化系統,如果全世界都能夠遍佈綠水青山,那麼這對全球人類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優質的空氣、優質的土壤、優質的水源,是人類健康生存、生命繁衍的重要基礎。

  優質生態環境産生的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知曉這一點的人定然不在少數。然而,我國當前的社會體制下,很多地域看重的依然是眼前的利益,而不是未來長期的發展,這些地方在大喊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還是在底下繼續進行著破壞生態、環境污染的行為。

  綠水青山的建設和經濟建設一樣,來不得心浮氣躁,不宜以強制性要求的手段要求各地完成所謂的環境保護任務,否則有可能出現反向效果。

  要求一個地方在短時間內將原來污染的環境修復,達到一定的綠化覆蓋率,並不是一項輕鬆的工作。當地的人們會在上有政策的情況下,用土將污水掩蓋、買來新的樹苗種在指定的地方,如此之下雖看不見污水黃沙,但土早已成為毒土、樹苗無法紮根,投入的資金打了水漂。

  要讓綠水青山的建設有效落實,需要讓全社會知道這些工作不是強制性任務,而是惠及全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舉措,要讓各界知曉綠水青山不僅能讓環境更為優質,還能産生源源不斷的收益。因此,政府更需要引導人們建設、優化綠水青山,而不是強制性的下達命令。

  當前,全國各地已經有不少地方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地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質的改變,有些地方被改造成為了景區,有些地方的農業發展得到綜合提升,有地方因為優質的生態環境獲得了大型企業的關注,令招商引資變得更加容易。

  重新恢復綠水青山,需要人們意識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環保工作中的投入,難以在短時間內看到收益,而且産生的收益也不會是直接收益。例如政府出資將污染嚴重的村鎮實施了環境重整,優質的環境吸引了不少遊客前往觀光,當地居民以此開發了旅遊産業獲得收益。看起來,政府出資之後似乎沒有獲得收益,但當地可長時間持續的旅遊産業,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作者係著名經濟學家、台灣網特約經濟學家宋清輝,著有《一本書讀懂經濟新常態》等書)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