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厚濤:臺當局冷處理"一帶一路"將加速邊緣化危機
5月14日至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盛大開幕,臺當局對“一帶一路”顯是冷處理的態度。華廣網15日發表評論指出,“一帶一路”本來為臺灣提供了一次難得的選擇機遇。長遠來看,臺灣能否成功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直接決定了其在新一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中能否搶佔先機,蔡當局這種受意識形態誤導的態度立場,將使臺灣錯失良機,未來在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中,將進一步被邊緣化。
評論摘編如下:
5月14日至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盛大開幕,29位外國元首、政府首腦、聯合國秘書長及3位重要國際組織負責人出席這一盛會。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臺灣當局對於“一帶一路”明顯是冷處理的態度。蔡當局這種受意識形態誤導的態度立場,將使臺灣錯失良機,未來在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中,將進一步被邊緣化。
民進黨長期“逢中必反”,在“一帶一路”議題上也同樣如此。蔡英文對臺灣融入“一帶一路”包括參加亞投行,一直抱持抵觸情緒。2015年3月30日,臺灣當局決定通過國臺辦提交申請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時,作為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當即表示,臺灣當局向國臺辦提交申請,這是“把國際事務兩岸化,開了嚴重矮化惡例”。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專門召開記者會,聲稱馬英九是在“黑箱作業”,完全缺乏“民意授權”。深綠勢力“臺聯黨”的反應則更為出格,當日直接霸佔“立法院”議場主席臺,阻撓議事,抗議馬當局申請加入亞投行。民進黨之所以在“一帶一路”議題上消極回避、故意抵制,主要原因有:
一是防範臺灣對大陸過度依賴。長期以來,民進黨出於傳統的慣性思維,始終認為兩岸貿易額已經過高,臺灣對大陸的依賴程度已經對臺灣經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産生了重要威脅,因而臺灣應該堅持臺灣“整體的長期性利益”、“重視經濟強本策略,避免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所套牢”。未來若再融入由大陸主導的“一帶一路”,臺灣對大陸的依賴程度勢必會進一步拉升。在這種錯誤思維的誤導下,蔡英文上臺後,對兩岸經貿合作緊急踩剎車,使得兩岸貿易額呈現明顯下降態勢。蔡英文當局連兩岸正常貿易都故意設置障礙,對於臺灣參與中國大陸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臺灣自然不會積極主動。
二是參與名稱身份的自我糾結。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時,臺灣當局對於自己的名稱與身份問題一直頗為糾結,這一點在亞投行議題上表現尤其突出。臺灣當局始終走不出自己的心結,政治戒懼心態極其濃厚,唯恐加入亞投行或者融入“一帶一路”時被莫名的矮化。2015年4月15日,亞投行創始成員名單出爐,雖然臺灣曾于申請截止日的最後期限通過國臺辦向亞投行提出申請,但最終由於名義問題未能成為創始成員。根據《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中的條款,“亞投行成員資格向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成員開放。不享有主權或無法對自身國際關係行為負責的申請方,應有對其國際關係行為負責的銀行成員同意或代其向銀行提出加入申請”。臺灣參加亞洲開發銀行時,是以“中國臺北”(Taipei, China)的名義加入的,因而臺灣若想加入亞投行,也應該繼續延續這一模式。但臺灣當局認為,“中國臺北”(Taipei, China)的身份根本無法接受,“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是他們的底線。對此,臺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表示,加入亞投行的底線就是“中華臺北”,若低於這個底線就決不參與。
三是“從世界走向大陸”的錯誤思維。臺灣作為一個島嶼型經濟體,自身資源有限、市場狹小,若想保持經濟穩步發展,必須依靠與外界的持續交流互動。至於如何與外界互動,島內長期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聲音,一是“從大陸走向世界”,即優先考慮與大陸的經貿合作,通過搭上大陸的高速快車,再逐步融入到區域經濟整合過程中來,馬英九執政時期基本如此;二是“從世界走向大陸”,即優先考慮與美日歐等國的經貿連接,逐步壯大臺灣自身實力,然後再考慮與大陸的互動,蔡英文上臺以來執行的是這種策略。蔡英文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是一種國際性事務,能夠替臺灣爭取最大參與空間的同時,也能保住其“國家”立場。
四是美日的幕後掣肘和牽制。2015年還沒有勝選時,蔡英文就公開聲稱,在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問題上要“看美國、日本的態度再定”,可見其“挾美自重”、“倚美抗陸”的傀儡心態。對此,民進黨“立委”郭正亮曾有過清晰的表述,“若臺灣宣佈加入亞投行,可能影響臺美貿易暨投資框架協議(TIFA)談判”,“加入亞投行也需要顧慮日本感受,可能影響臺日合作關係,以及目前臺灣在亞銀的角色與地位”。
臺灣與大陸一水之隔,在參與“一帶一路”議題上具有天然的優勢,本應順勢而為重塑在區域合作中的關鍵地位,避免被邊緣化的危機。但臺灣當局逆潮流而動,不願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繼續因政黨惡鬥而持續內耗,因為議事癱瘓而固步自封,不加入“一帶一路”建設,最後只能自我隔絕於幾十億人的廣闊市場。市場狹小本來就是制約臺灣經濟發展的一個先天缺陷,若無法借助“一帶一路”融入到全球戰略佈局中,無異於自毀前途。
從大的格局來看,臺灣周邊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大多已經融入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RCEP)等經合組織,而臺灣繼續自我猶豫,將徹底淪為海上孤島,其在亞太貿易格局中的重要性將被大打折扣。
所以,臺灣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真正的阻力不在“一帶一路”本身,而在於臺灣當局自身的意識形態壁壘給自己參與“一帶一路”設置了種種障礙。未來臺灣若想真正融入“一帶一路”,首先需要擺正心態、調整兩岸政策,早日接受“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一個中國原則,只有如此才能夠為臺灣融入“一帶一路”尋求出新的生機。
整體而言,兩岸關係是臺灣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基石。即如清華大學教授殷存毅所指出的,兩岸經貿關係正常發展是臺灣參與包括“一帶一路”在內的區域經濟整合的起點,民進黨當局不應無視兩岸關係和國際環境的現實,忽視兩岸在區域整合方面的既有路徑與成果。世界各主要國家基於大陸日漸強大的政經影響力,必然考量大陸的核心利益一個中國原則,臺灣越過大陸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困難重重。
“一帶一路”本來為臺灣提供了一次難得的選擇機遇。長遠來看,臺灣能否成功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直接決定了其在新一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中能否搶佔先機,也直接決定了其在未來數十年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勢。臺灣當局應該調整心態,擺脫狹隘的意識形態束縛,從長遠的發展眼光來考慮問題,以臺灣同胞的福祉為根本出發點,充分認識到“一帶一路”建設對於臺灣發展的重要意義,逐步在島內各界聚同化異,早日達成共識,儘快融入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本文作者為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