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懷:國民黨重新執政後的兩岸關係觀察
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志懷今天在香港中評社發表評論文章,文章全文如下:
2008年5月以來,隨著國民黨在臺灣重新執政、兩會復談,以及海協陳雲林會長首次赴臺,兩岸關係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考察新階段的兩岸關係,有如下幾個特徵值得我們關注:
一、兩岸關係發展開始進入以對話、協商與談判為主軸的新階段。通過協商談判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是大陸一貫的方針政策。隨著李登輝與陳水扁時代的結束,以對立與對抗為特徵的兩岸關係已劃上休止符。繼2008年6月兩會恢復協商簽署“週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協議之後,大陸海協會陳雲林會長于11月3日至7日首度訪台,並再度簽署了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食品安全等四項協議,兩會協商已向制度化方向發展。應該特別引起關注的是,國民黨重新執政僅半年,兩岸便在某些高政治問題上已有成功互動,顯示兩岸已初步建立起互信基礎,雙方的溝通管道不僅重新建立而且已開始發揮重要功效。可以預期,協商、對話與談判將貫穿于兩岸關係發展的新階段,成為今後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要牽引力。以國共兩黨對話為基礎,以海協海基兩會協商為平臺,兩岸間的溝通與談判已呈現出良性互動的新局面。
二、兩岸關係發展呈現出階段性的“脫政治化”現象。2008年兩會協商的恢復與六項協議的簽署、臺灣出席APEC會議人選的變化,實際上是兩岸淡化政治色彩的結果。陳水扁政權執政期間,“臺獨”意識作祟,嚴重毒化兩岸氣氛,兩岸互信喪失殆盡。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雖互有堅持,但為推動和平發展,在操作上已表現出“脫政治化”傾向:一是兩岸一致同意以擱置爭議的方式來打破兩岸僵局。在擱置爭議原則下,雙方對一時難以取得共識的問題採取了模糊化處理,不再闡釋其內涵。二是經濟與民生因素在近期兩岸關係發展中居於主導地位。陳雲林會長在訪台前的記者會上曾明確表示,首次赴臺不會涉及到兩岸的任何政治問題,也更不會涉及到任何島內的政治議題。實際上,無論是2008年6月海協與臺灣海基會達成的兩項協議,還是兩會于11月簽署的四項協議,都關係到民眾福祉,都有利於提升臺灣經濟競爭力。三是在個案處理上切實考慮到臺灣的關切,APEC人選的折衝則是最好的例證。四是務實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共同問題,議題的可操作性更強,並力求儘快推動與實施,以為兩岸同胞謀取更多和更實在的利益。
三、“邊摩擦、邊磨合、邊合作”已成為國民黨重新執政後的兩岸互動新態勢。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的“脫政治化”現象,並不表明兩岸固有的結構性矛盾已消失。但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大陸相繼出臺的政策與措施,卻顯得更加開放與包容。馬英九齣于島內政治的需要,或單方面開出支票,或偶而批評大陸,或再行柔性抗爭,諸如7月4日包機、8月奧運會的“中華臺北”名稱與開幕式出場順序、9月“有意義”的“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等等,大陸對此雖有不解與不快,但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局著眼,不爭一時一事,不計枝節,在表明原則立場與態度後,繼續推出利好政策,尋求合作,兌現了凡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凡是對促進兩岸交流有利的事,凡是對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都努力去做的一貫承諾。對此,曾擔任臺灣“陸委會”副主委的林中斌也有同樣的觀察。林在其《偶爾言中》新書發表會上表示,外界認為中共方面對賴幸媛出任“陸委會”主委、馬英九強調“有生之年不會統一”,以及選舉期間“不排除抵制奧運”的説法很“感冒”,因此北京可能不讓蕭萬長到博鰲、拒絕吳伯雄訪問大陸,以及讓週末包機跳票,以此反制。但後來這些可能的“反制”並沒有出現,顯示北京的對臺政策非常穩定。可以説,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雖仍會摩擦不斷,但在持續磨合之後,合作互利將逐漸成為主流。
四、學界對兩岸協商議題的思考更為前瞻,出現了以學促官現象。國民黨在臺重新執政後,兩岸在協商議題上出現了較為一致的看法,這也就是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2008年6月在會見海協會理事會成員時所希望的,兩會協商要“先易後難、先經濟後政治,循序漸進”。江丙坤董事長2008年8月22日在臺灣“海基會”董監事會議上談及協商議題時,更為具體地指出,2008年內希望協商的議題以交通運輸為重點,包括增加週末包機班次、大陸開放更多航點和建立新航線、貨運包機、海運直航、小三通擴大人員往來等。此外還有:共同打擊犯罪、合作探勘近海油氣、推動氣候變化和氣象研究及地震災害預防的交流合作等。2009年兩岸協商議題仍以經貿為重點,包括銀行監理合作機制及相關議題、簽署投資保障協定和避免雙重課稅協議等。江丙坤董事長所開出的一系列協商議題,也充分體現了“先經濟後政治”的循序漸進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