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懷:建立互信是開創兩岸新局面首要任務
2008年4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時提出,兩岸雙方應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求同存異,擱置爭議,共創雙贏”,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當前,兩岸關係正處在一個重要機遇與轉折期,建立互信對於推動新時期兩岸關係發展尤為重要。
(一)務實制定兩岸關係發展的階段性目標是建立兩岸相互信任的重要基礎。在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階段性目標若不能切合實際,制定得高或過低,將會直接影響到兩岸間的互信基礎。當前應努力推動兩岸求同存異、擱置爭議,實現兩岸關係穩健發展。與過去的停滯或倒退狀態相對而言,穩健發展有以下幾點含義:一是陳水扁“臺獨”政權的終結,將使兩岸間的劇烈對抗程度得到緩和,有助於兩岸走出過去的高危期困境,兩岸關係的可控性大大增加。二是兩岸關係面臨一個重要發展機遇,兩岸有望恢複製度化對話與協商,這有利於增加兩岸彼此間的互信。三是受諸多因素制約,兩岸關係在短期內仍難以突破政治僵局,出現大幅度提升。四是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并不可能一帆風順,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波動仍在所難免,這又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傷兩岸間的相互信任。因此,我們需要以客觀、冷靜的心態來審視今後兩岸間的互動,秩序漸進,逐步推動兩岸關係實現和平發展。
從近期看,選後兩岸關係的發展將以經濟互動為主軸。回顧民進黨過去的八年執政,陳水扁以“一邊一國”做為兩岸關係的定位,同時提出正名、制憲的“臺獨時間表”,并不斷發出“公投立法”、廢除“國統會”和“國統綱領”、“入聯公投”等挑釁,兩岸關係受到嚴重干擾與破壞。以陳水扁為代表的“麻煩製造者”的飄零,使過去一直處於緊張對峙狀態的兩岸關係有了調整的空間,這一調整對於兩岸來説都十分重要。特別是從經濟發展需求看,一方面,大陸在中共十六大提出抓住本世紀頭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實現和平發展的奮鬥目標;另一方面,臺灣由於民進黨執政不斷向下沉淪,整體經濟發展優勢不再。從每人平均GDP看,1998年臺灣為12679美元,韓國僅為7477美元,但10年之後,韓國每人平均GDP已突破2萬美元,而臺灣僅為16596美元。民進黨執政後的近8年時間中,臺灣包括工業與服務業受僱員工薪資成長率僅為8%,扣除通貨膨脹率後基本原地踏步,遠遠落後於同期間韓國的67%和新加坡的26%。對於飽受意識形態執政之苦的臺灣民眾來説,迫切需要休養生息,需要創造一個真正“拚經濟”的外部環境。
因此,戰略機遇期不僅對於大陸十分寶貴,對於臺灣來説亦同等重要,臺灣經濟的再出發同樣需要一個機遇期。從這一角度觀察,選後臺灣對大陸政策的調整首先需要為島內經濟發展服務。這當然應是馬英九團隊現階段的主要大陸政策目標,而并非其他一時難以解決、甚或爭議較大的目標。這樣的階段性目標雖在短期內難以打破兩岸間的政治僵局,但會有助於兩岸在經濟發展互利互惠的基礎上達成新的穩定。
(二)構建海峽兩岸和平穩定均勢是建立兩岸相互信任的重要基礎。從未來發展看,要避免兩岸關係大起大落,實現兩岸關係的長期穩健發展,乃至打破政治僵局,不斷累積兩岸彼此間的互信,可先從建立海峽兩岸相對和平穩定的新均勢狀態做起。這種均勢狀態的主要體現并不是兩岸力量的對比、包括綜合實力或軍事實力的平衡,而首先是觀念的平衡,也就是鄧小平一再重申的“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而是在平等地位和基礎上的協商與談判。
當前,構建兩岸和平穩定新均勢出現了一些有利條件。馬英九在“大選”中以58%的得票率取得壓倒性勝利,宣告了民進黨以“臺獨”路線理政的失敗,這是臺灣人民的選擇,也是歷史的選擇。民進黨的敗選,使臺灣不斷向下沉淪的時代有望劃下休止符,也使長期緊繃的兩岸關係出現了向上提升的可能,構建兩岸和平穩定新均勢出現了機遇,兩岸關係或將翻開新的一頁。
經過陳水扁“臺獨”政權的八年之亂,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社情民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從主觀意願上看,海峽兩岸經過八年緊張對立後,雙方改善兩岸關係的意願都十分明顯。從主流民意看,和平發展不僅是國共兩黨的共同願景,更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期盼。從觀念上看,雙贏理念,平等對話、協商與談判已成為兩岸普遍可以接受的共識,這些變化當然會成為構建兩岸和平穩定新均勢的重要基礎。
構建兩岸和平穩定新均勢有利於增強臺灣的談判信心。從臺灣民眾心態觀察,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強烈悲情意識,使之常從被“并吞”、從弱者視角觀察兩岸間的各種互動,“以大事小要仁、以小事大要智”已成為自保的座右銘。兩岸和平穩定新均勢的建立,將會有助於兩岸就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與協商。
應該強調的是,海峽兩岸和平穩定新均勢狀態的建立應有助於維護臺海現狀,也就是維護“海峽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現狀。過去八年,陳水扁當局亟欲打破兩岸現狀,不斷加快“去中國化”進程,使兩岸間的對話與談判陷於中斷,最終導致了臺灣經濟加速邊緣化、國際競爭力不斷下降,兩岸綜合實力對比的差距越來越大,“麻煩製造者”的國際形象也難以擺脫。美國戴維森學院東亞政治係教授任雪麗便認為,陳水扁政府在過去8年裏一心想説服民眾反對統一,支援獨立,卻沒有能夠成功轉換選民的意見,累積民眾的支援。而這種片面謀求改變兩岸現狀的舉動也恰是導致陳水扁下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恢復大陸海協與臺灣海基會的制度化協商談判機制有助於兩岸相互信任的建立。建立兩岸互信需要有效平臺。4月12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會見蕭萬長先生時,希望“繼續促進恢復兩岸協商談判”。同月29日在會見連戰榮譽主席時再度強調指出,兩岸應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早恢復協商談判,務實解決各種問題,切實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其後,國務院臺辦發言人明確提出,“期望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早日恢復汪辜會談所開創的海協與海基會制度化協商談判的機制,雙方共同努力,積極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由此可見,大陸方面對於重開兩岸制度化對話與協商的態度是十分積極的。
海協與海基會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溝通管道與窗口,但兩會間的聯繫與商談卻屢受干擾,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晴雨錶。1993年汪辜會談之後,兩岸關係由於李登輝訪美進行分裂活動而陷入僵局。1998年秋,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先生應邀赴大陸參訪,在上海、北京與海協進行政治對話並達成兩會進行制度化交流與互訪的四項共識。但是,其後兩岸關係卻又因1999年7月李登輝拋出“兩國論”而再受重挫,中國大陸積極準備的汪道涵會長赴臺被迫取消,兩會接觸、交流與對話的政治基礎也隨之喪失殆盡。
海協與海基會恢復接觸、交流與對話是兩岸關係轉暖的重要標誌,也有助於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新均勢。只要兩岸能夠堅定的堅持“九二共識”,溝通渠道是暢通的,對話協商是及時的,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兩岸間片面打破現狀和發生誤判的狀況,從而為累積互信打下堅實基礎。
建立兩岸相互信任尚須兩岸雙方互諒互讓。一方面,臺灣希望大陸能夠展現更大的彈性,另一方面,大陸也期待臺灣能夠務實制定兩岸關係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從客觀上看,兩岸政治互信的建立,仍需一個盤整期,需要冷卻激情、摒除對立。但從現實面看,建立政治互信的任務又難以拖延、無法回避。雙方如能把握歷史機遇,積極創造條件,當對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發揮良好的開局作用。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