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北京大學考察。據在場學生回憶稱,習近平説現在學生的學習和讀書環境已經好了很多,自己的大學是在上山下鄉的時候上的,那時候周圍的小氣候就是“到處找書看”,《浮士德》就是在那個時候找別人借來看的。雖然看不太懂,但一看就“愛不釋手”。不過,借書的人也著急看,每到趕集的時候就催促他還書。習總書記這個“30里借書,30里討書”的故事讓現場響起了掌聲,氛圍也更加輕鬆。(5月5日中國新聞網)
在五四青年節這個屬於青春的節日,習近平總書記“30里借書,30里討書”的故事令我們青年深思,中國經濟日漸發達,東方之獅早已經在世界之林裏佔有一席之地,然而我們的文化建設卻如短板一樣制約著我們進一步構建偉大復興“中國夢”。
文化是什麼,有人説文化是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有人説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其實,多補文化之鈣,就是增強青年民族自信、個人自信,歸根到底就是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都提出過“文化自信”的概念:今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貴州代表團討論指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今年5月4日,習近平在北大座談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稱中國是睡醒了的善良的獅子。“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本屬精神領域之範疇,但上升到民族,就是民族文化的意氣風發之面貌。
梁啟超在其《少年中國説》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青年是中國未來的希望,青年的文化程度決定著中國的文化程度,青年的文明程度更決定著中國的文明高度。然而,當今中國青年缺鈣現象令人堪憂不已。手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一些青少年的心智,被諷刺為“新時代的精神鴉片”;網吧成為一些青少年的主要娛樂場所,在網路虛擬世界裏實現自己現實生活不可能有結果的幻想;色情小説、血腥快文充斥著本應朝氣蓬勃的青春,讓一些青少年在萎靡不振的荒漠中徘徊。本應當在“八九點鐘的太陽”而大補文化之鈣的青年,卻經常去吸一些“霧靄”,吃一些“地溝油”,這毒害的不僅僅是我們青年的心智,更毒害的是我們祖國的未來與希望。
擁有悠久的文化傳承,但卻在很長時間中缺少社會文化氛圍的中國,如何走向真正的文化繁榮?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會林説,首先應該建立起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重新樹立對中國文化的信心,發掘出中國文化中優秀的部分。
當文化之鈣洋溢著我們青年周圍,當文化之光充斥著我們青年的四週,那麼文化自信將會指日可待。4月22日下午,李克強總理給近日創建的24小時不打烊書店三聯韜奮書店致了一封回信,總理在信中提到“好讀書、讀好書既可提升個人眼界及綜合素質,也會潛移默化影響一個人的文明素養,使人保持寧靜致遠的心境,激勵奮發有為的情懷”,併為三聯韜奮書店的做法點讚,鼓勵其繼續努力,以成為城市精神地標。李克強總理用另外一種方式鼓勵了我們廣大青年要多讀好、讀好書,這是對我們多補文化之鈣的激勵。
如今,哈日文化、哈韓文化和好萊塢文化強勢來襲,面對紛繁雜蕪的文化潮流,我們很容易錯補鈣、亂補鈣,我也很容易不敢補鈣,中國青年多補文化之鈣,是補好鈣、鈣補好、好補鈣,去其糟粕、留其精華,增強文化自信。同時,面對多方文化,我們不能妄自菲薄,忽視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和自我更新能力,而應在全球意識的觀照下,加強文化自信,尋找中國文化的坐標,發展和傳播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精神與時代要求接軌。(台灣網網友:別亞飛)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