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親愛的》在宣傳時著力強調了“真人真事”。以此前出現過的相似案例來看,最好的結果是雙方達成和解,達到各自目的。現在陳可辛出面做了一個模糊的道歉,顯然還不夠,因為電影是實打實的商業行為,不能消費了底層人的苦難,又讓人家受到“二次傷害”。
陳可辛“打拐”題材的電影《親愛的》在大陸早已落畫,沒想到近日傳出角色原型之一的高永俠欲訴侵權。高永俠正是趙薇演的角色原型,那個養別人孩子、又失去“孩子”的農村婦人。
在上周的新聞報道中,高永俠表示她最近才看了《親愛的》,“我沒看完電影,受不了。裏面説我和別人睡覺,又生了孩子,還給記者下跪。實際上這些都沒發生過。從那以後,我總覺得別人在我背後指指戳戳。為什麼要把我的身份資訊都暴露了?”高永俠説,她希望製片方能公開説明電影中哪些情節是虛構的,哪些是真實的。
本來,文藝作品是一種作者的再創作。真實的狗血事件,被寫成小説或拍成電影后,多少會與原本的事實有著顯著不同。電影《智取威虎山》裏的楊子榮、座山雕都有真實的原型,後來則完全被臉譜化乃至神化。美好如童話的電影《音樂之聲》,也有著很確定的原型,那個大女兒90歲高齡時還寫自傳要説清電影與實際情況的差異。
角色原型對改編作品不滿意,並不少見。可以這麼説,他們不樂意被對號入座、指指點點,畢竟他們往往是弱勢的普通人,不比娛樂圈的明星見慣口水爭議,畢竟他們週遭的鄰居親戚同事有了談資,也可能從最齷齪的角度去八卦。甚至有些角色原型的後代也會追著來打名譽官司。李連杰主演的《霍元甲》首映後,霍元甲的曾孫霍自正就對外表示影片損害了先人形象,傷害了他們的感情。
因為怕角色原型來糾纏,一些影視劇都會在片頭打出“本片內容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其實誰都知道,絕大多數的故事怎麼可能沒有現實來源?那不過是一種自我保護,為了撇清干系、避免責任。可《親愛的》上映前卻反其道而行之,大肆宣揚故事來源於真實事件。電影宣傳方急於行銷,也太急功近利。
歌頌性的電影題材都可能遭遇原型人物來打官司,更不用提“打拐”這種戳人心的敏感題材了。被拐家庭毫無疑問值得同情,而對於撫養孩子的家庭,眾人眼光就很不同了。雖然《親愛的》被指對社會事件批判不夠犀利,給趙薇加戲美化,但這個角色(被稱之為“人販子”家屬)仍飽受爭議,沒那麼理直氣壯。這恐怕也是高永俠一直以來不願高調地拋頭露面的原因之一。
儘管片尾有“本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部分情節並未真實發生”,但《親愛的》在宣傳時著力強調的還是“真人真事”這一點。電影裏出現了真實人物的畫面。黃渤一角的原型彭高峰,隨片方參與活動,接受記者採訪。在一些新聞報道裏,甚至非常明確地將電影角色、原型、演員三者的姓名一一對應羅列出來。熱映的電影由此吸引了各種關注,達到了商業目的。一個作品暢銷賣座以後,各個方面的人都能名利雙收,除了高永俠,她仍覺得背負著指指點點。
有專業法律人士來看,高永俠可以訴告電影侵害名譽權,但勝算並不大,文藝作品本身允許情節虛構。以此前出現過的相似案例來看,最好的結果是雙方達成和解,達到各自的目的。
現在陳可辛出面,做了一個模糊的道歉,顯然還不夠,雙方尚未有一個結果了斷。既然電影是實打實的商業行為,不能消費了底層人的苦難,又白讓人家受到“二次傷害”。這以後,那些想以“真人真事”為賣點的電影,都得多長個心眼。(指間沙 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