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公的面子》提醒戲劇人,到了直面靈魂、樸實做戲的時候了,那種揮霍重金、媚權媚俗的假大空該停止了。
五月底的北京舞臺發生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地震。震源何在?説起來會讓不少“專業”而“正統”的戲劇界人士感到“頗沒面子”。因為震源不是他們,而是南京大學“90後編劇”、“80後演員”和“50後導演”合力創作的一齣“校園戲劇”——《蔣公的面子》。導演呂效平直言“知識界和戲劇界反應不同”,原因大概是這種心理。5月23日在蓬蒿劇場舉行的研討會上,若干導演、劇作家和劇評家表達了一個共識:《蔣公的面子》提醒戲劇人,到了直面靈魂、樸實做戲的時候了,那種揮霍重金、媚權媚俗的假大空該停止了。
《蔣公的面子》何以讓知識界、戲劇界和戲劇觀眾如此震動?單看劇情設置便可知曉:1967年,三位被“打倒”的前民國教授為了自證清白,拼命追憶一件無法確定的事:1943年春節,中央大學校長蔣介石向他們發出餐敘請柬,他們是否給了蔣公這個面子?整部戲圍繞“給不給蔣公面子”這一讓知識分子感到“極有面子”的戲核展開,結果卻照見了知識分子其實毫無“面子”的精神真相;一場強權與操守、理想人格與現實人格之間的博弈,最終以知識分子“自黑”的苦笑收場。這是一部真正“把靈魂往火上烤”的戲,簡單的時空,單純的故事,寓意深長的人物,機鋒迭出的對白,微妙的心理波瀾,從容的草蛇灰線……實實在在顯示出21歲的女編劇溫方伊令人驚訝、穩健早熟的才智和膽識。而此劇導演呂效平全無“生怕文本搶了自己風頭”的大牌導演的職業病,以精確刻畫人物、精準呈現臺詞為務,致使六位“80後”、“90後”演員能將民國教授的氣質、心態、個性、潛臺詞捕捉得不溫不火,形神兼得。
當然,個人以為此劇也不是全無瑕疵。儘管如此,《蔣公的面子》仍是近年來觸及中國知識分子靈魂隱痛最深刻的戲劇之一。這樣的劇作、導演和表演,卻以“五萬元投資”製作而成,上演60場,所到之處一票難求,爭相傳誦。給我的觀感是:1、總算看到“戲劇的裏子”了;2、“戲劇的裏子”可以不用很多錢來縫製;3、不要擔心一部戲內涵太深會嚇跑觀眾,關鍵要看——這部戲有沒有“靈魂的裏子”;4、所有以戲劇為志業的人,都可真誠翻檢一下自我的“裏子”,看看有無真貨色,有,趕緊寫出來、做出來,沒有,轉業……
那麼,何為“戲劇的裏子”呢?董健先生説得簡潔:“戲説到底是一種自由精神在公眾面前的公開的、集體的亮相。這種自由精神,天生不會順從現存的文化道德規範。簡單地説,戲劇就是要在精神領域‘搗點亂子’。規規矩矩的東西根本不配稱作戲。”此言出自現任南京大學副校長之口,就不必奇怪,何以《蔣公的面子》會出自這個大學。
好戲的誕生,當然仰賴才華卓異的創作者,但更仰賴自由清正的環境,風骨卓然、大愛盈胸的引路人和催生者。依然記得呂效平先生感人肺腑的陳詞:“南京大學沒有任何人審查我們的戲,它有自由傳統。我們會一直堅持這個傳統。我還有七年退休,但我不怕這個傳統會消失,因為我還有學生,他們會一直走下去。”若中國多幾位董健和呂效平,則戲劇崛起有望。(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