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嚼”茅盾文學獎作品,好!

時間:2013-05-10 14:20   來源:光明日報

  文化傳播機構應以高度的自覺精神,給大眾帶來積極的精神引領,公民也應攜起手來,擔當必要的文化責任,提高語言文字規範使用的水準。

  據《人民日報》日前報道,《咬文嚼字》今年將逐一“咬嚼”莫言、賈平凹、畢飛宇、阿來、麥家等12位茅盾文學獎得主的獲獎作品,包括阿來的《塵埃落定》、徐貴祥的《歷史的天空》、麥家的《暗算》、賈平凹的《秦腔》、莫言的《蛙》等,並定期公佈“病情報告”。

  其實,需要“病情報告”的何止這些大家。統計顯示,2011年我國共出版圖書37萬種、77億冊。“蘿蔔快了不洗泥”,因為文字量太大、出版節奏太快,總會出現不少文字瑕疵,以致形成“文字病蟲害”。網路和出版物上的錯字、別字、病句等不規範用法俯拾皆是,這對未成年人造成了文字誤導,對成年人也造成了文字污染,對漢字發展和文化形象非常有害。

  知名作家作為“語言的弄潮高手”,其作品影響力大、受眾多、轉載率高、能吸引公眾眼球。他們在文字上的錯誤,會形成更大範圍的文化傷害,對他們“開咬”,有利於文字環境的凈化和美化。

  所以,《咬文嚼字》拿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開咬”,意義重大。其一,中國的文化發展歷史悠久,文字本身包含著諸多文化內蘊、人文內涵以及人格美和道德美,每個人都應有對文化的敬畏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謹慎使用,保護好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精華。

  其二,多一些善於懷疑、善於質疑、愛管閒事、多管閒事的文化警惕和漢語保護意識。當下我們進入了人人都是寫手的“大眾寫作”時代,只有多一些質疑,多一些“嚼”和“咬”,人人成為“文化啄木鳥”,讓犯錯的人經常被“咬”,才能提升和糾正多數人不以為然的文化保護意識,使之得到積極推廣和普及。

  其三,通過這種文字“咀嚼”、文化較真,讓慢閱讀、深閱讀、品位閱讀得到真正推廣,讓品味和揣摩文字成為更多公眾的精神追求,才能為他們帶來更多閱讀的快樂。如果這種做法成為一種常態,淺閱讀、庸俗化的閱讀現狀就會得到積極改善。

  其四,此舉更是對國家語言文字規範使用的民間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要求,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及其健康發展,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社會生活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咬文嚼字》雖然不是推廣語言文字的官方組織,卻積極擔當了文化凈化的責任,這是對國家文字語言規範使用的公益性推動。

  美化文字、凈化語言,人人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網路時代,尤其需要更多文化傳播機構以高度的自覺精神,給大眾帶來積極的精神引領,也需要更多公民攜起手來,擔當必要的文化責任,提高語言文字規範使用的水準。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