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熱水瓶”何以如此歡樂?

時間:2012-07-18 15:10   來源:山西晚報

  在一檔電視節目《尋寶》上,一位藏友展示了一件青花瓷器,稱是明永樂青花熱水瓶,是鄭和下西洋裝開水用的。這位藏友表示,如果是真貨,應該值至少一百萬元。現場專家點評稱,感謝陶瓷創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如果鄭和地下有知肯定打噴嚏。(7月17日 《揚子晚報》)

  在“青花熱水瓶”面前,你我註定要忍俊不禁。先不説這瓷器的現代外貌,單單是底部“明成祖內閣司禮太監禦寶、大明永樂六年戊子秋”之類的文字,便註定讓人噴飯。這樣沒有常識的造假,已經是戲謔無極限。

  “青花熱水瓶”如此歡樂,連專家都忍不住吐槽調侃。對比藏友的振振有詞,不能不有種無奈的傷感。這是一個全民愛收藏的年代,資料顯示,全國收藏愛好者竟有9000萬,而依附和寄生於收藏嗜好背後的造假産業,已是蔚為壯觀,甚至都有造假地圖陳列於世。換句話説,當收藏成為一種生態鏈,類似“青花熱水瓶”之類,自然會應運而生,絕難匿跡。

  在娛樂的江湖,有眼球就有一切。或者説,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只要能把觀眾吸引,博出位早已是屢試不爽的手段。而對於開遍全國的鑒寶之類節目,在紅火和喧囂之後,也難逃“各領風騷三五年”的困窘,甚至有“乾爹贈翡翠”這樣為提高收視率公然造假的瞠目現象出現。至於頗為公眾和專業人士詬病的現場估價,算是點燃公眾收藏熱情和提升節目收視率的不二法門,如今也被有關部門叫停。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也許會恍然大悟,“青花熱水瓶”這樣一個讓人哄然大笑的鑒寶行為,很有可能是無傷大雅但卻有意為之的花邊與插曲。否則,很難解釋普通人都可以辨認真偽的“青花熱水瓶”何以通過初審,再進入節目現場,並最終得以堂而皇之地播出。我們在譏笑他人的粗陋與淺薄,他人卻在暗忖收視率提高的回報與收益。誰是誰的菜,還真説不準。

  鑒寶節目之所以長盛不衰,自有其原因與需要,畢竟,在豐富電視節目同時,也是在對公眾進行知識宣教。不怕節目娛樂化,就怕科學庸俗化。

  “青花熱水瓶”好在只是一個逗人一樂的插曲,而良莠不齊的鑒寶專家,以及將贗品鑒為寶物的事實,卻儼然是這個娛樂化時代的暗瘡。在宣教文物知識、提高欣賞品位日趨異化為炒作與眼球經濟的語境裏,科學的嚴肅與公正,當是所有娛樂化外殼下的內核,這一點必須厘清,也是電視臺和媒體必須恪守的底線。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