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被署名”當警覺

時間:2012-07-17 13:23   來源:中國網

  最近,一篇署名“王安憶”的談中西文明的網文,因觀點犀利,言辭“憤青”,引發圍觀。然而近日王安憶的好友、上海作家王周生公開替好友辟謠——此文不是王安憶寫的。忙著辟謠的還有賈平凹,他説網路上瘋傳的《説韓寒》一文根本不是自己的文風。在偽造零成本的情況下,現在各色虛假的名人名言氾濫網上。而文化名人紛紛遭遇“被署名”,也使得網路公信力再一次受到考驗。

  文化名人紛紛遭遇“被署名”,這是應該引起關注的一種網路文化現象。縱覽如今的網路世界,這種惡意假託名人之舉,非常多見。網路上有很多所謂的“名人名作名句”,比如流傳很廣的“李開復書單”、“白岩松名言”等,然而據當事人證實,這些“名言警句”都是造假託名之作。文化名人為什麼當成了“被署名”的對象?因為,有的“被署名”的名人不會上網,或者有的已經故去,比如胡適,或者身在海外,比如希拉裏等,都是很難進行辟謠的人,這給了那些進行造假的人鑽營的機會。

  其實,辨別這些文章、名言警句的真偽,只要找到創作當事人自證的事實即能説明問題。王安憶通過好友幫忙,向大眾和媒體澄清,平時不上網,因此在網上很少發言,“從來沒有説過這段話,從來不以高屋建瓴之勢談論這類問題。請不要借用她的名字説事兒。這很不負責任。”作家賈平凹聽説“自己”的這篇網文《説韓寒》在網上已經非常有名,而且流傳甚廣,趕緊發聲明澄清辟謠,表示自己不會上網,其文風格“根本不是自己的文風”。相信廣大網友、讀者,看到他們這樣極為嚴肅、鄭重的聲明,會做出正確的判斷,了解事物的真相。

  為什麼會出現毫無顧忌地利用文化名人的身份、名聲進行造假?這與我們的文化環境和流行文化的風氣,有很大關係。如今,在消費文化原則的指導下、商業利益的訴求下,影視劇生産製作、圖書出版、歌曲創作、文學創作等領域中抄襲、盜版、山寨、代筆等種種造假行為,甚是猖獗,不僅凸顯原創力的匱乏,更敗壞了創作的風氣、文化的風氣。網路上,據説新浪網以“歷史老師袁騰飛”為名的部落格就曾多達十幾個,騰訊網上“韓寒”的微博更是多達一萬多個。而這樣的文化名人網上頻遭“被署名”,其實也是當下這種文化造假之風盛行的一種折射。

  文化名人,往往具有很大的社會和文化的價值,具備作為社會公眾人物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而他們的言行往往具有影響傳播的作用。因此,假造、濫造這些文化名人的思想、觀點,讓文化名人成為“被署名”的對象,就是這些造假者假托、騙取和盜用這些文化名人的這種社會和文化的價值、影響力,利用大眾崇拜文化名人的心理,以“零成本”,來行其急功近利之實,以達到個人私欲的目的。

  我們知道,“名人作品”已不單單是文學作品,而實際上是“名人”為大眾提供的一種特定“精神服務”,正是為了接受和享受這種特定的精神服務即特定對象的創作,人們才去閱讀“名人作品”,接受這些名人的名言警句的影響,因此,“名人作品”只能由當事人“名人”自己創作完成,否則,就構成了對“名人作品”受眾的惡意欺騙。

  所以,盜用文化名人之名,以行一己私利,是不能容忍的文化造假。這種文化造假,是對文化名人署名權的嚴重侵犯,傷害了文化名人的聲譽,損害了網路的公信力,讓文化誠信付出了代價,是對文化的極大的不尊重,更是對讀者的惡意欺騙。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